古風悠悠:父子仁孝(外三篇)(新加入錄音)

陸真


【正見網2010年07月12日】

一、五刑莫大於不孝

在五種不赦之罪狀中,不孝為最大。對不孝之罪,不僅國法當誅,就是到了陰間,也要受到懲處懲處。

有四種狀態的老人,特別需要兒孫的孝敬,即:老、病、鰥寡(無妻的男人為鰥,死了丈夫的婦女為寡)、貧困。父母身體健壯之時,起居都能自理,無須照顧。到了老態龍鍾之時,扶杖難行,寒夜難挨,孤單寂寞。更有中風偏癱者,坐臥不適,大小便失禁,床被難聞。子女難以伺奉的是此時,而父母最需要照顧的,也正是此時。

如果老伴先辭世,更無人關心冷暖。即使有兒孫滿堂,怎奈小的不懂事.大的已成婚。在漫漫長夜中,人人鼾睡去,個個美夢中,只能自己暗灑淚水。還有家境貧寒的老人,為了子女成婚,早年賣命勞作,傾家蕩產,到此時,還要為一日三餐而忍氣吞聲。

以上所述老人的悲慘處境,怎不令人痛心?因此,奉勸子女多行孝道,社會上也要大造輿論。

 

MP3錄音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

二、馮氏的義舉

歐公池,是父親的正妻所生。他的兩個哥哥,均為父妾所生。他的父親因此格外偏袒他。

歐公池的妻子馮氏,是正妻,人品也很公正。有一天,就此請教其公公,問道:“正室、旁室的兒子,為父母服喪,有什麼區別嗎?”公公答道:“沒有區別。”

馮氏便說:“既然都是父親的兒子,守孝又無差別,財產分配上為什麼要有差別:正室的為多、旁室的為少呢?正室之子(她自己的兒子是正室)和旁室之子,都一樣的公平分配才好!”她的公公聽後,深為她的義舉而高興,表示同意:“公平無異”。

後來,歐公池家,世代顯貴。

三、父子仁孝

張邦奇,是明代的鄞(今屬浙江)人,官至吏部尚書。他的父親,名叫張用川。

張邦奇擔任學政時,家裡房屋狹窄,過往官員來訪不便。他家旁邊是其叔父的房子,叔父因有舊債,願意出賣。張邦奇便用雙倍的價錢,將房子買了下來,準備拆了重建。張用川知道兒子給了叔父雙倍的價錢,心裡也很高興。

可是,張用川忽然想到在弟弟的舊宅上,蓋自己的新房,弟弟一家將會很傷感時,就覺得很難為情。張邦奇得知父親的心情後,也深表同感地說:“我這就把房子退給他。”

他父親忙說:“也許他家,已把錢花了。”兒子張邦奇回答說:“那筆錢,我們就不要了。”

張邦奇的父親,高興地說:“你能這樣做,我就放心了!”

四、崔沔有至性

崔沔,是唐代長安(今西安)人。曾任秘書監、太子賓客等官職。

崔沔品德高尚。母親失明後,他傾家所有,為母治病。連續三十年連睡覺時都不脫衣服,以便隨時伺奉老母。每逢晴朗風和之日,便扶持母親出外散步,談笑風生,使她忘記了失明的痛苦。

母親死後,他悲痛欲絕,素食終身。他還象對待母親那樣,愛護兄弟姐妹。他對待外甥、侄兒,勝過對自己的兒子。

他的俸祿,幾乎全部用來周濟同族的貧困之家,卻不思慮自已的生計。

(以上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