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7月10日】
一、菜籠張
張佖,是宋代常州人。任虞部郎中。
早年,張佖在掌管國史的史館任職,他的家中,常有許多客人來吃飯。
有一天,宋太宗問他:“你家怎麼有那麼多食客?”張佖回答說:“我的許多親戚朋友,在都城裡謀生。他們很窮,衣食睏乏。而我多少有點節餘,因此,他們常來我家吃飯。我也沒有什麼可招待的,也不過是些菜羹而已。”
突然有一天,趁他家正吃飯時,皇上派人來,取走了他家正吃的飯菜。一看,果然是粗糠、菜羹。
皇上讚嘆,表揚他講了實話。時人稱他為“菜羹張”。
二、仁心感盜賊
桑虞,是晉代黎陽(今河南濬縣一帶)人。任青州長史。
桑虞家的瓜園的瓜熟了,有人躍過瓜園的籬笆,進到園裡來偷瓜。
桑虞見籬笆上有許多荊刺,便讓人把荊刺清除掉,大開通道。偷瓜的人見了,知道是桑虞叫人幹的,連忙把偷走的瓜送了回去,並叩頭請罪。
三、性善好施
趙瑾性善好施。對那些孤兒寡母、婚喪的窮人,他都慷慨資助。明朝景泰乙亥年(1455年),發生了大瘟疫,病死的人,棄屍遍地。趙瑾買了棺材,放在路邊,任人們取用。
他還在家鄉開辦義塾,讓窮人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他買下別人的田後,就將地契扔掉。有人拾起來送還給他,他卻說:“我沒有買地券。”
四、故舊豈可奪其居?
王三原,即王恕,是明代的三原人。官至吏部尚書。
王三元卸官回歸鄉裡,回家後,見家人住著鄰居的房子。他便讓家人給騰出來,說:“原來的鄰居都是我的故舊,怎麼能買他們的房子呢?”有的鄰居已搬遷遠處,王三原讓人把他們找回來,重新住進原來的房子,並把買房的契約,還給他們,但是不收回買房的錢。
五、不為名利,賑饑修渠
宋代,浙江紹興人邵靈甫,樂善好施,家裡存有數千斛穀米。有一年,遇到大災,餓殍遍地。有人勸邵靈甫趕快把米高價賣出去,可賺一大筆錢;要麼,就低價賣出去,可以博得好名聲。
邵靈甫卻說:“我已有了計劃。”他把所儲存的糧食都拿出來,用糧食代替工錢,僱人來興修河渠,修築馬路。
四方鄉鄰,都踴躍前來幹活,自縣城到湖鎮,四十餘裡的馬路,很快修通。然後又疏通了蠡河、橫塘等八十餘裡的渠道,把罨畫溪與震澤湖,也連通起來。這樣,不但水陸交通,得以興隆;萬畝稻田,得以灌溉;當地百姓也因為來參加勞動,領到了糧食(代替工錢),大家都渡過了饑荒。可謂一舉多得。
(以上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