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輔佐國 歷史名相】以德報怨──魏仁浦

楊紀代 整理


【正見網2010年10月05日】

不達貴 不復渡此

魏仁浦,字道濟,衛州汲地人氏。自幼孤苦貧困,母親為了他,去借黃縑織布製作夏季衣服,當時仁浦年十三,慨嘆曰:“當人兒子的,不但無力供養雙親,反而使慈母四處告貸為我製衣,我於心能安嗎?”因而慷慨泣下,辭別母親到洛陽發展。過河時,渡船駛至中流,他脫下身上的衣服沉入水中,發誓曰:“此去,倘若不能達成我顯貴發達的目標,絕不再渡此河!”

後晉末年,魏仁浦擔任樞密院為小史,可他任職治事端正嚴謹,同儕之輩不能與之相比。契丹入寇中原,仁浦隨著大眾被迫北遷。正巧此時契丹主,崩殂於真定,混亂中,仁浦得以脫身而歸。魏帥杜重威,平素知曉仁浦恭謹仁厚,善於書寫設計,想留下他,補上偏職。仁浦認為重威是個降將,不願出仕於他,所以設法遁去。重威派遣兵騎追捕,可來不及了。後漢太祖起兵太原,駐紮鞏縣,仁浦迎上去拜謁於道旁,於是立即補上舊職。

易詔書 助周祖

干佑末年,後漢隱帝與武德使李鄴等密謀,誅殺大臣楊邠、史弘肇等,又下密詔,讓澶帥李洪義,殺騎將王殷,再令郭崇害周祖郭威。洪義明知此事不對,於是與殷秘密謀劃,遣副使陳光穗將接到的隱帝詔書展示予郭威。郭威大懼,召仁浦入內問計,而且明示以詔書內容,說:“朝廷將殺我,我死不怕,可我怎捨得獨自拋下這些麾下的將士,而能不念念不忘嗎?”仁浦曰:“侍中手握強兵,把守重鎮,有功於朝廷,君上聽信讒言,企圖加害忠良,有些忠臣,雖然想剜心以自明、表白,可形勢如此詭異,怎麼有可能呢?事已臨頭也無可奈何。如今詔書才剛開始下達,外面無人知之者,還不如更改、變異詔書內容,以殺光所有將士為名,激起其怒心,這樣一來,自身不但能免除禍患,也可為楊邠、史弘肇等雪冤。”周祖採納其言,盜用留守印信,改易詔書展示給諸將。眾人閱畢,既恐懼又憤怒,於是萬眾一心,長驅渡河。後周太祖郭威即位,以仁浦為樞密副承旨,不久升遷右羽林將軍,充承旨。

郭威曾問仁浦,諸州屯兵之數及將士名氏,令他翻閱簿籍核對之。仁浦答:“臣能記之。”於是將其一一手寫於紙上,一寫寫了六萬人之名單。他真的悉數都能記清姓名,按軍事簿籍校正,確實一點不差,這一點,郭威尤為倚重。郭威喜曰:“有了他,天下事不足憂慮了。”

廣順末年,太原劉崇入寇晉州,仁浦當時居母喪,周太祖移步登上寬仁門,秘密派遣小黃門召仁浦計議要事。翌日,起用他官復高職。周太祖私自告訴世宗曰:“李洪義坐鎮長興節度使,魏仁浦執掌樞密院,我就安心啦。”

後周世宗即位,授仁浦右監門衛大將軍、樞密副使。隨從出征高平,可戰況對周師不利,東邊偏僻處已戰敗潰退,仁浦勸世宗,揮兵出陣西做殊死戰,於是攻克敵營班師而還,拜檢校太保、樞密使。依慣例,惟有朝中宰相生辰之日,皇上會頒賜器、幣、鞍馬,故世宗特以之賜仁浦。世宗原來想任命仁浦為相,遭到群臣禁止,他們認為仁浦不是由於科舉考試登第,世宗說:“古人為宰相者,都由科第出身嗎?”遂決意用之。恭帝嗣位,加刑部尚書。

欲速不達 陛下慎之

宋朝建立初期,仁浦進位右僕射,以疾在身實告。宋太祖臨幸其宅第,賜黃金器二百兩、錢二百萬。可他再次上表乞歸骸骨,不許。干德初,罷寧本官。開寶二年春日國宴,太祖笑著告訴仁浦說:“何不勸我一杯酒?”仁浦高捧酒觴為上祝壽,帝利用此機會,秘密謂之曰:“朕欲親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則不達,惟願陛下審慎評估之。”宴罷,回到府第,太祖又賜上尊酒十石、御膳羊百口。不久隨從出征太原,中途染上疫疾。回至梁侯驛時,卒,年五十九,贈侍中。

個性寬厚 以德報怨

仁浦個性寬厚,接待士大夫有禮,處理任何事,務必以德報怨。後漢干佑中年,有叫鄭元昭者,開封浚儀人,任安邑、解縣兩地榷鹽使,又遷解州刺史。正巧此時朝廷下詔,任命仁浦的岳父李溫玉為榷鹽使管兩池,弄得元昭無法專其利。當時仁浦剛發表為樞密院主事,元昭的心意是認為仁浦必定庇護溫玉,剛好此時李守貞以河中為根據地反叛,溫玉恰在此城中,元昭即構陷溫玉,以參與叛變上奏。

此時周太祖總理樞密事務,知其有冤情,擱置而不聞問。顯德中年,仁浦仍任樞密院,元昭心自難安。等到他歸闕述職,路過洛都,以真情告仁浦弟仁滌,仁滌曰:“請公放心回府去,可以不須憂慮。我兄素來胸襟寬仁有度,雖是處理公事,仍然不欲中傷於人,他豈會念念不忘於過往雙方私底下的嫌隙呢?”

元昭回至京師,仁浦果然不介意,反而向周太祖推薦,授元昭慶州刺史。後漢隱帝寵幸小人賈延徽,私下想購買作坊牟利,而延徽與仁浦並居為鄰,因此想吞併其宅第,這小人因此屢屢造謠、謗譖仁浦,幾乎到了慘遭不測的地步。及至周太祖入汴,有人擒獲延徽交給仁浦,仁浦道謝說:“因兵戈之事而報私怨,我實在不忍為也。”接著全力保全其性命。當時之人,交口讚譽,稱其為長者。世宗當朝時,有一批近侍忤逆皇上,罪大至死者,仁浦竭力營救之,僥倖存活者甚多。淮南之役,擄獲賊寇數千人,仁浦從容向上進言,讓他們也參加編制,隸屬諸軍,從此,軍中無濫殺之現象。

(《宋史・列傳第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