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5月06日】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夏復,字存古,別號小隱。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縣)人。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五歲讀經書,七歲能詩文,九歲寫成《代乳集》。他的父親夏允彝,擔任福建長樂縣令,以勤政愛民、擅斷冤獄,被舉薦為全國七位“廉明縣令”之首。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他從師陳子龍,又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薰陶。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進據北京,驅兵南下。轉年,揚州陷落,史可法英勇殉國。不久,清軍攻占南京,福王朱由崧的政權,又告淪亡。在這民族危急關頭,夏允彝父子,奔走江東,組織聯絡各路義軍。松江被陷後,夏允彝自沉於家鄉松塘。夏完淳面對國讎家恨,發誓要繼承父志,與清軍作殊死鬥爭。這時他才十五歲,比起我國當今的大學生們,還年輕三、五歲呢;可是,他已經“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了。
夏完淳為了抗清復國的大業,奔走呼告,風塵僕僕的聯絡各路義軍。他曾描述自己的志向說:“故國雲亡,舊鄉已破。先君殞命,哭藥房於九淵;慈母披緇,隔祗園於百裡。羈旅薄命,漂泊無家,萬裡風塵,志存復楚(恢復國家)。”
轉年(清順治三年,1646),夏完淳與老師陳子龍、岳父錢栴等人,上書給在紹興另立政權的魯王朱以海,夏完淳被擢遷為中書舍人,並奉命到堅持在太湖一帶抗清的吳陽的軍中,擔任參贊軍務。吳陽戰敗,被害後,他只好流亡於湖南、湖北一帶,暫時隱下身來。
然而,夏完淳抗清復國的壯志,卻從未泯滅,反而更加強烈。清順治四年(1647)六、七月間,他剛潛回家鄉松塘不久,便被捕了。在被捕時,他對家鄉父老說:“我夏完淳怎麼會苟且偷生呢!如果我的屍骨能葬於大明皇帝的墓旁,我在九泉之下,也永無悔恨了。”
夏完淳在被押解南京離開家鄉時,他又慷慨揮毫,寫了《別雲間》一詩,詩中寫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魂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這首詩大意是:
我為抗清復國,離家三年,
回故鄉後,成了一名囚犯。
殘破的河山,使我淚流滿面,
天地雖寬,又哪有容身的地點?
我知道:自己的死期已近,
只是把生我養我的故鄉,格外留戀;
但願我的靈魂,歸來之日,
能夠看到愛國的義旗,還在天際迎風飄展!
夏完淳被關進南京監獄以後,抱定“以死報國”的決心。明朝的降臣洪承疇,以為他年少可欺,使親自出庭審訊他,要他歸順清廷做官。夏完淳卻故作不知,大聲說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有人告訴夏完淳,審訊他的正是洪承疇。夏完淳聲色俱厲:“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當時錢-鉅啾徊叮?庵揪諫ァM甏駒諗悅憷?擔骸敖裉煳矣牘?犢?仕潰?約?鹿?詰叵攏?癲灰嗥嫖按笳煞蛟眨 筆骨?靡員H?斫凇?
夏完淳在獄中,用血淚寫了兩封遺書――《獄中上母書》和《遺夫人書》。他在《獄中上母書》裡,充分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和以死殉國的豪情。他說:“人生誰無死,貴得死所耳!”意謂人生在世,哪個能免於一死?最要緊的是:要死得有價值。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
夏完淳的詩文,慷慨激昂,富於深情。傳世的有《南冠草》,另有《續倖存錄》,今合編為《夏完淳集》。
(事據《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