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帝王之師—伊尹

榮欣 整理


【正見網2012年07月07日】

“殷人尊神”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點,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點。傳說夏的最後一個統治者桀是個奢侈荒淫的暴君,百姓怨聲載道。有著傳奇身世的伊尹,看到商朝的湯是有道明君,自願作陪嫁縷臣,隨同到商。他背負鼎俎為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孟子》曰:“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也就是說伊尹成為了中華第一個帝王之師,被委以重任。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即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為君之道,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訓誡太甲如何為政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訓》中,伊尹用天命、人事、禍福告誡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說老天要用降百祥獎勵作善者,降百殃懲罰作不善者。

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在《太甲》篇中,伊尹通過太甲反省的認識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逃)”。這句話強調的是自我修養的重要作用。伊尹還申誥太甲說:“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思是說,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誠,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親。他還說:“天難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說天意和命運是無常的。只有常於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則統治九州的權利就要失去。如果輕漫祖先和神靈,虐殺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純一之德。伊尹還鼓勵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協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滅亡是因為“夏王弗克庸德”,商湯所以能代夏而立,是由於湯王“眷求一德”的歷史事實告訴太甲,商朝所以稱王天下,不是蒼天偏愛商王,而是老天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於百姓,而是百姓願意歸順有德之王。在伊尹看來,失德則失天下,求於一德,則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也就是修德、修身看成是關乎國家存亡興衰的大事,所以處處強調“惟新厥德,終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強調“居上克明,居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就是說要求居上的商王要能盡君道,明斷是非;居下的臣民對君上要克誠盡忠。修身的原則是不求全責備他人,對自己則要經常檢點不及他人處,做到自我完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這種道德修養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義。

伊尹認為“習於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在《書•太甲下》中他提到過:“慎終於始”的話,可以推知他在做“師仆”時十分重視幼兒的起始教育的。從他放太甲於桐宮,並著訓詞以促太甲覺醒的教育實踐看,他已經懂得並自覺的創設特殊環境教育太甲。這說明,他已看到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惡從善,伊尹立即親自到桐宮迎太甲還朝當政,並著書加以褒揚,這一教育實踐說明伊尹對太甲的激勵是適時的。這叫懲惡於前,獎善於後。正確運用獎懲實施教育,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為教育方法之一。

由此可見,商朝教育的主要特點是“率民以事神”。伊尹被稱為“格於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稱“格人”,是人和天之間的媒介,也就是高德之人,可以體悟和傳答天意。《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儒家文化認為教師的第一職責是“傳道”,從這個意義上講,伊尹無愧為第一個見之於甲骨文記載的老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