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8月11日】
【原文】
xú gàn zhōng lùn ,yáng xióng fǎ yán 。
徐幹中論,揚雄法言。
ㄒㄩˊㄍㄢˋㄓㄨㄥㄌㄨㄣˋ,ㄧㄤˊㄒㄩㄥˊㄈㄚˇㄧㄢˊ。
徐幹中論,揚雄法言。
【注釋】
(1)徐幹:字偉長,東漢末年北海郡(今屬山東)人,建安七子(漢獻帝年間的七位文學家)之一。自幼勤學,官至五官中郎將文學。建安二十二年,疫病流行,建安七子除孔融、阮瑀早死,其他五人皆死於疫病。
(2)中論:徐幹的主要著作。弘揚聖人教化,跳脫建安七子的文風,自成一家之言。
(3)揚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恬淡無為,早年欽慕司馬相如,常模仿相如作辭賦,聲名遠播,因此被漢成帝召為給事黃門郎。王莽篡漢後,揚雄校書天祿閣。受人牽累,投閣自殺未死。又任大夫。
(4)法言:揚雄仿《論語》而作,采問答體。闡揚聖賢之道,以孔子儒家思想為主。
【語譯】
徐幹為延續儒家正道而作《中論》,揚雄尊崇聖賢大道而作《法言》 。
【人物故事】
徐幹十四歲時,開始專心苦讀五經,發憤忘食,夜以繼日,父親恐怕他因此生病,經常禁止。故不到二十歲,學習五經皆能朗朗上口,又博覽傳記,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此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國家制度敗壞,貴族子弟結黨求名。於是徐幹閉門自守,以六籍(詩、書、易、禮、春秋、樂)娛心,別人有一項學業勝過自己,便跟隨他學習,必定學盡才罷休。志在總各家之所長,統道德之精微,日夜不懈,太陽西斜了還沒空吃午飯,晚上也無暇脫衣入睡。只求彌補聖賢之德的空缺,發揚精妙之言於衰落之際,何暇追求浮名?徐幹見當時文人只重辭藻華麗,不曾闡揚大義(聖人之道),廣傳正道教化,“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所以廢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二十篇。(《中論.徐幹中論序》)
徐幹主張學習以“大義為先,物名為後”,掌握大義,具體事物就有所依據。然而鄙陋儒生致力於物名,研究訓詁章句,不能統合大義宗旨,以獲得古代聖王的心志,所以耗費時日而沒有成就。並認為人若不學,無法有美德。故君子對於學習努力不懈,猶如天體日月運行,終身不停,堅持到死後才停止。(《中論.治學》)
徐幹認為人之成就道德,猶如空的容器。容器空虛才能注入東西,滿了就停。故君子常心志謙虛,容貌恭敬。不以超群之才,加於眾人之上,視他人如賢能,自視如不足。所以人們願意教導他而不厭倦。其實才思過人、雄辯過人、勇敢過人都不珍貴,君子重視的是恐怕自己向善還不夠,還有缺點未改過。(《中論.虛道》)
揚雄年少時好學,博覽群書。為人平易曠達,口吃不能暢所欲言,沉默而好深思,清靜寡慾,不求富貴,安於貧賤。家產不超過十兩銀子,家無餘糧,他還是悠然自得。若不是聖賢之書,他就不喜歡;若不合其意,雖是富貴人家也不為其做事。(《漢書.揚雄傳》)
揚雄眼見各家學說彼此背道而馳,大多詆毀聖人,巧辯異辭以攪亂時政,破壞聖賢大道而迷惑眾人,使其沉溺其中而不知道是錯的。直到司馬遷作《史記》,記載六國、楚漢之事,不與聖人看法相同,是非觀念大異於經書。所以人們常問揚雄,揚雄常用禮法回應,於是著述十三卷,效法《論語》,號稱《法言》。贊曰:其實揚雄好古而樂道,希望以文章成名於後世,他認為經莫大於《易》,故作《太玄》;傳莫大於《論語》,作《法言》……皆斟酌本意,相互仿效而發揮。(《漢書.揚雄傳.法言》)
揚雄認為儒者能通天、地、人。(《法言.君子》)孔聖之尊貴無人能敵,其富裕舉世無倫。(《法言.五百》))主張人的天性善惡相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身》)
【說明】
徐幹作《中論》,目的在上求聖人之道,下救流俗之弊。其中講述了道德是人之根干,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改過遷善的重要……延續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譴責君王教化敗壞,導致社會各階層靡爛不正之風,這也正是東漢滅亡的原因。曹丕在〈與吳質書〉中讚賞徐幹:“觀古今文人,大多行為不檢,很少能以名節立身於世,惟獨徐幹文采、內涵兼備,恬淡寡慾,有不慕虛榮的高尚志節,可說是文質彬彬的君子了。所著《中論》二十多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世,此人當死而不朽了!”
揚雄本為辭賦名家,但認為那是小孩的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其實他好古樂道,尊儒宗孔,希望以文章傳世,故效仿《論語》作《法言》。桓譚讚賞揚雄的著作文義至深,論述不違聖人,必能流傳於後世。揚雄去世四十多年,果然《法言》大行於世。
揚雄《法言》主張人性善惡相混,有別於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論。其實宇宙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兩樣性,於是形成相生相剋的理。雖然萬物皆有佛性,但同時也有魔性。人若能讓自己去除魔性,充實佛性,便是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