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精選今譯:孫子堂誓死報國

鄭重


【正見網2012年10月07日】

【原文】

光緒甲午年,中日釁起,海陸軍屢戰屢北,乃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以和。台人不肯讓,知子堂為名將之後,深諳兵法,遂推為義師首領。子堂奮袂起曰: “國家土地,不可以尺寸與人。台灣北通吳會,南接粵嶠,乃東南之保障。又況物產豐腴,魚鹽充足,正多天然之利。而朝廷視若弁髦,委諸敵人之手,是誠何心!某雖無能,然不忍覩大好海疆,淪於異域,重辱我先考也。”即日募壯士,墨經視師,購器械,立旗幟,不數日而戰守之具悉備。….一未幾,日兵來犯,奮勇擊卻之。翌日,日兵來者愈眾,自辰至午,肉薄相當,傷夷略等。顧敵源源繼進。而子堂則無後援,移時,壯士死者幾盡,子堂亦身受數創,大呼曰:“吾可以見先考於地下矣!”復策馬陷陣,力竭,死之。

——徐珂《清稗類抄》

【今譯】

清朝光緒甲午(一八九四)年間,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海軍和陸軍,連戰連敗,於是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給日本以求和。台灣老百姓堅決反對割讓,他們曉得孫子堂,是名將孫開華的兒子,熟悉兵法,於是就擁戴他擔任義軍領袖。孫子堂揚臂揮袖,豪邁地說:“中華大好河山,即使尺寸土地,也不允許割讓與他人。台灣北面通達江蘇、浙江,南面連接著廣東、廣西,這是神州大陸東南角的屏障。何況物產豐盛,魚鹽充盈,真正可稱是天然的富裕地方!可是政府卻這樣輕視它,竟然把它乖乖地送給仇敵,這究竟是什麼居心?我雖然沒有才能,但是總不能忍心看這大好的中華海疆,淪於外國人的手中,這對我父親豈不也增添了一重恥辱嗎?”

他立即招募勇士,腰部繫上黑喪帶子,去檢閱隊伍,購置兵器,設立旗幟,沒有幾天,就把攻戰和守衛的種種設施,裝備好了。……不久,日本軍隊來侵犯,孫子堂率眾,英勇出擊,把他們趕了回去。第二天,日本兵越來越多;從早上到中午,他和敵人開展肉搏戰,雙方的死傷,約略相等;但看到敵人源源不斷地增援,可是自己卻再也沒有援軍。過了些時候,孫子堂的部屬,幾乎都犧牲了。他自己身上,也數處受傷。這時,他就高聲呼喊:“現在,我即使在地下見到父親,也毫不慚愧了,我可以見先考(已死的父親)於地下了!”說完,就揚鞭揮馬,沖向敵陣,終因氣力用盡,而英勇犧牲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