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2月13日】
【原文】
liú fén xià dì ,lú zhào duó biāo 。
劉蕡下第,盧肇奪標。
ㄌㄧㄡˊㄈㄣˊㄒㄧㄚˋㄉㄧˋ,ㄌㄨˊㄓㄠˋㄉㄨㄛˊㄅㄧㄠ。
劉蕡下第,盧肇奪標。
【注釋】
(1)劉蕡:字去華,唐代幽州昌平(今屬北京)人。博學善文,尤其精通《左氏春秋》。耿介嫉惡,有救世之志,主張誅除宦官而被貶,客死他鄉。
(2)下第:科舉考試未錄取。
(3)盧肇:字子發,唐代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江西第一位狀元,有奇才,曾是宰相李德裕的門生。歷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德才兼備,所到處有賢聲。
(4)奪標:龍舟賽中奪得錦標為優勝。喻科舉考試中狀元。
【語譯】
劉蕡科考落第,盧肇高中狀元。
【人物故事】
據《舊唐書.劉蕡傳》,唐敬宗寶曆二年,劉蕡考中進士。自唐憲宗元和末年,宦官專權,掌握禁軍兵權,橫行箝制天下,擅自廢立天子,干預國政。劉蕡雖居民間,而常感悵恨。唐文宗即位後,恭敬求理,大和二年舉行策問賢良方正的考試。當時對答皇帝策問有一百多人,所論僅止於尋常事務,唯獨劉蕡冒死以對,激切的議論宦官太專橫,將危及國家。
這年,馮宿、賈餗、龐嚴為考策官,三人是當時的文士,目睹劉蕡的策論,讚嘆佩服又哀痛憂愁,認為漢朝的晁錯、董仲舒也比不上劉蕡。其言論激烈率直,令文人士大夫感動。當時有二十二人登科,而宦官當道,考官不敢錄取劉蕡,輿論為此喧譁不平。堅守正道的正人君子,傳讀其文章,甚至有相對落淚者。諫官御史,扼腕憤怒,而執政之臣,消弭此事,以避宦官之怨。唯獨登科人李郃對別人說:“劉蕡不第,我輩登科,實厚顏矣。”(劉蕡落第,我們登科,實在慚愧啊!)請求將所授予的官職讓給劉蕡,事雖不成,但為人所讚嘆。後來令狐楚在興元,牛僧孺鎮襄陽,徵召劉蕡為從事(官名),待他如師友。
據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盧肇與同郡的黃頗齊名,黃頗家產富饒,盧肇自幼貧困。與黃頗進京赴考,同日出發,刺史在離亭只為黃頗餞行。當時他們飲酒作樂,盧肇騎驢從亭邊而過;走出外城十多裡,停下來等黃頗。第二年,盧肇考中狀元歸來,刺史早已過來迎接,大感羞慚怨恨。刺史設宴請盧肇觀賞龍舟競賽,盧肇在席上作詩曰:“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銜得錦標歸。”
【說明】
劉蕡對策後,宦官非常憎恨,誣陷罪名,劉蕡被貶柳州司戶參軍,死於任上。起初唐文宗恭敬求治,志除凶人,然而懦弱不智,臣下畏懼禍患不敢言明,宦官更加專橫。直到唐昭宗誅殺宦官韓全誨等,左拾遺羅袞(gǔnㄍㄨㄣˇ)向皇上進言:“劉蕡當大和之時,宦官方始熾盛,直言在策論中請求削去宦官的官爵和封地,於是遭貶謫放逐,身死異鄉,六十多年來,正人義士切齒飲泣。直至陛下,王室幾乎毀滅。假使早用劉蕡策論,則防微杜漸,叛逆可消。如今天地反正,枉死憤恨的魂魄骨肉,有望於陛下。”皇帝感悟,贈劉蕡左諫議大夫,訪求其子孫授以官職。(《新唐書.劉蕡傳》)
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坐大。寶曆二年,唐敬宗被宦官殺害,立文宗為帝。劉蕡在殿試中寫下一萬多字的策論,直言極諫,對策後七年(大和九年),發生甘露之變,文宗與大臣密謀誅殺宦官失敗,文宗自此更受宦官壓制,抑鬱而終。直到唐昭宗天復三年,宣武節度使朱溫大殺宦官,唐朝的宦官勢力終告消失,但不久朱溫建後梁篡位,唐朝滅亡。
盧肇貧困未第時,袁州刺史成應元瞧不起他,直到盧肇狀元及第,成應元才見風轉舵,大擺宴席迎接他,席中所作〈競渡詩〉:“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表面描寫端午節龍舟賽的場景,實則諷刺成應元的趨炎附勢。與其相反,盧肇不攀關係也不搞派性,不僅詩文佳,人品更佳。李德裕被牛僧孺一派鬥垮貶官宜春,與盧肇有過情誼。後來李德裕回朝當上宰相,盧肇未曾逢迎趨附,也未捲入牛李黨爭。〈進海潮賦狀〉中自言:“將相重臣,知臣苦心,謂臣有立。全無親黨,不能吹噓。”表明了他剛直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