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請貪官聽聽水獺講的話(數文)

華翰


【正見網2014年11月21日】

一、說的是厚臉皮!

明代無名氏《時尚笑談》記載:
兩個人在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天下什麼東西最硬?”
甲說:“鐵最硬。”
乙說:“不對,鐵可以被火熔化成鐵水,怎能算得上最硬?”
甲說:“那麼,什麼東西最硬呢?”
乙說:“我看,最硬的東西要數鬍鬚。”
甲說:“鬍鬚怎能算得上是最硬呢?”
乙說:“無論有多厚的臉皮,鬍鬚都能鑽出來!”

【附言】

這個故事說,兩個人在討論天下什麼東西最硬。先強調鐵硬,後來又強調鬍鬚硬,引起人的刨根問底的興趣,採用像後世相聲“抖包袱”的藝術手法,突然露開包袱:無論多厚的臉皮,鬍鬚都能鑽出來!寓言巧妙而幽默地嘲諷了不知羞恥的厚臉皮者。

入冬以後,筆者在公園裡閒坐,聽幾位老人談笑,有一位老人說:“告訴你們:大紀元發表‘九評共產黨’的文章,已有十年,把中共揭了個底朝天,中共是厚臉皮到底,假裝沒這事。真是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另一位老人說:“中共是臉皮厚得像城牆,心地臭得像糞缸:他這樣有口、當然難言。”眾人聽後,哈哈大笑。一個警察走過來,問道:“你們在笑什麼?講給我聽聽?”眾人又是一陣大笑。一笑了之。

二、麻雀請宴

清代石成金《笑得好》記載:

麻雀有一天宴請翡翠鳥、大鷹。麻雀對翡翠鳥說:“你穿著這樣漂亮鮮艷的衣服,自然要請你在上席坐。”隨後,對大鷹說:“你雖然個子大,但你穿著這樣差的衣服,現在只好委屈你在下席坐。”

大鷹氣惱地說:“你這個小人奴才,為什麼如此勢利?”

麻雀回答道:“世上哪一個不知道:我就是心眼小、眼光淺的人!”

【附言】

這則寓言故事說,麻雀宴請大鷹、翡翠鳥時,根據羽毛華麗與否來安排坐位。大鷹對此大為惱火。原作者在篇末“評判”裡,指出:“敬衣不敬人,遍地皆是!可見:這些人都是麻雀變來的。”文章深刻揭露了那種敬衣不敬人的勢利眼的市儈習氣,也特別刻畫了這些小人的奴才本質特徵——“心眼小,眼光淺”。它告訴人們,世上一切勢利眼的小人奴才,必然就是“心眼小,眼光淺”的人。

三、請貪官聽聽水獺講的話

清代沈起鳳《諧鐸》記載:在大江的水邊,有一種神物,它的名字叫水獺(讀踏)。一天,它游到北岸,碰上了樹林裡的鸇(讀粘,即晨風鳥。以下皆稱晨風鳥),它們聚在一塊大磐石上談話。

晨風鳥說:“你善於捕魚,我善於捉鳥。但鳥雀一見了我,常常發出一陣恐懼的叫聲,抖動著驚駭的翅膀,像閃電流星般逃跑了,以致使我往往是十隻鳥裡捉不到一隻。不知道你在水邊觀察魚群,能夠把它們全部捉到、殲滅嗎?”

水獺說:“魚害怕我,就好像鳥害怕你一樣!難道會有討厭活著,嚮往死亡,願意到魚鋪子上去的魚嗎?”

晨風鳥說:“我聽說你拍打著水面,讓魚群它們逃去,卻又能招呼它們再回來。你掌握了什麼仙術,能叫它們如此聽話呢?”
水獺說:“祖上傳給我有另外的一個妙法。像道士那種念咒驅鬼的辦法,完全是騙人的!老虎具有鉤子般的爪子,犀牛具有駭人的觸角,狐狸具有媚人的眼睛,猿猴具有輕巧的骨骼,這些都是那些專門記述奇聞怪事的人,所附會的。上天造物仁慈,才使有犄角的動物,去掉了尖利的牙齒;有翅膀的禽鳥,只給它兩隻腳,不是四隻腳。上蒼豈肯讓我輩再增添尖牙、利爪,兼有兩種不同動物的本領嗎?”

晨風鳥說:“那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水獺說:“我之所以能夠趕跑了魚,又能把它們招呼回來,是因為我捕捉它們時,並不過分地殺害它們。這樣可以使我坐地不動,就能安閒輕易地食取它們,就好像是出於不自覺的樣子似的。魚兒們以為游過我身邊沒啥憂患,於是我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這就是所謂‘欲擒故縱’、‘欲貪故廉’的說法呀?”

晨風鳥說:“你說的對極了!不過,鳥雀的狡猾,要大大勝過魚。魚的性情最溫順,它只知道隨波逐流罷了。而鳥雀之中,像斑鳩讓母斑鳩守護,雁群叫雁奴巡邏,鸚鵡會說話、會巧妙的躲避。其他像麻雀常常鑽進幕帳,燕子必定在堂屋安窠,鴿子安居於佛塔頂上,旁邊還有鈴鐺報警,鷗鳥依傍商船的桅杆:它們有種種用心,使射鳥的人,技莫能施。如果這時,忽然有成群的鳥雀,飛在面前,若不及時乘其不備,把它們全部捉住;等到它們遠走高飛,豈不後悔也晚了嗎?”

水獺說:“你的志向可謂大矣!但為何不留下無盡的寶藏,以供將來可得飽食終日之用呢?”

話還沒講完,千百隻鳥,橫空飛來,晨風鳥立即迅猛地抓取了四五隻。其餘的烏,都竄進樹林子裡去了。晨風鳥執意不肯丟舍,就振起翅膀,窮追猛趕。此時,正好有一個射鳥的人,在旁邊暗暗窺伺,用埋伏著的機關,突然發射。晨風鳥便被射穿了項頸,死去了。

水獺為晨風鳥的愚蠢,十分傷心,就在大江北岸,為它設祭招魂,說道:一隻鷂鷹飛到天空,游魚躍進深淵,只有我和你,把殺生當作打獵。我不貪心,尚可稍稍獲取;你貪大求多,連自己也致喪身。為什麼你不覺悟,以致抱恨九泉?我如今已停止捕魚,在江邊洗淨雙手,寧願餓著肚皮,也不再喪失善心。貪婪敗類,古來如此!祝願各位仁人君子,請都看看晨風鳥的下場吧!”(此處的原文是: 獺哀其愚,設祭於江之北岸,招魂而告之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惟我與爾,以殺為田。廉則寡取,貪則同捐。何子不悟,齎恨重泉。吾今輟業,濯手江邊,寧枵其腹,勿喪其元。貪人敗類,自古皆然。凡百君子,請視此鸇。”)

【附言】

這則寓言故事說,晨風鳥抓了四五隻鳥,還不滿足,正要振翅窮追,欲將鳥們全部都抓獲之際,卻被埋伏的獵人射死了。水獺看見後,為它設祭招魂,說:“貪則同捐!”並發誓自己洗淨雙手,不再捕魚了。

這篇文章的內容豐富,寓意也不只一端。它所講的留有餘地,不可全部捕滅之意,與古人及今人所講的:不可“竭澤而漁”,不可“殺雞取卵”,不可“搶飯砸鍋”,不可“奸後滅口”,都有用意類同之理。晨風鳥由於用心太惡,所以死於非命。水獺本有祖傳的妙法,就是與此相反之舉。它還講:“廉則寡取,貪則同捐”“ 寧枵其腹,勿喪其元。貪人敗類,自古皆然。凡百君子,請視此鸇。”

四、驅除害人蟲

清代龔自珍《龔自珍全集》記載:現在有狗蠅、螞蟻、跳蚤、臭蟲、蚊子、牛虻等類小蟲,它們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個性。或者聚合在一起,或者分開飛翔,都無所謂。但它們成群結隊地叮人,咬人,會使人們神情昏亂,精疲力盡。

怎樣處置它們呢?要叫它們絕種,是沒有辦法的。但是把食物用冰攪和放在屋頂上,蒼蠅就飛走了。用大火燒荒,使雜草不生,害蟲就無藏身之所了。害蟲沒有隱藏的地方,那麼就都走開了。這時你可以祝禱地說:“小害蟲呀小害蟲,你們不想來卻又聚結在一起地來了,不想去卻又聚結在一起地走了。我可憐你們沒有心肝,快點遠走高飛吧!

我不想傷害你們。”這樣重複四遍,那麼它們就不再來了。

【附言】

這則寓言,詳細地介紹了趕走狗蠅、螞蟻、跳蚤等小害蟲的方法,說明要它們絕種,是沒有辦法的,要趕走它們還是有辦法的,即消除其所賴以生存繁殖的條件。它告訴人們,對付芸芸眾生中必然存在的像蚊、蠅、蟻、蚤之類的小害蟲那樣的人,只要動腦筋,把他們賴以滋長的生活環境或社會因素,改變一番,就可以太平一時了。

從制度上著手,加以改變,才能鏟除那些害人蟲!

五、傍人門戶

北宋蘇軾《東坡志林》記載:桃符仰看艾人(艾草做成的人),而罵道:“你像草芥一樣,是個何等輕微而無價值的東西,竟然敢位居我的上方?”

艾人彎下身體,俯視著桃符回答:“你都已經半截入土了,還爭什麼高低呀?”

桃符發怒了,和艾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論不休。門神對他們勸解說:“我們大家太不賢能了,都是靠著人家的門戶,過日子的,有什麼閒空鬥氣呢!”

【附言】

這則寓言,寫桃符和艾人,為了地位高下而互相鄙視、互不服氣,門神勸說他們不要鬥閒氣,因為大家都正好靠著人家的門戶,在過日子。

文章諷刺那些看不到自己無能,而又一味為地位高下而閒鬥的人。

六、赴火蟲

宋代林昉《田間書•雜言》記載:林子和客人,夜間閒坐聊天,有一隻粉撲撲的飛蛾,圍繞著蠟燭飛來飛去。用扇子趕它,飛走了又飛了回來。就這樣反覆了七八次,那飛蛾終於被燒得焦頭爛額,跌落在地。翅膀還在拍拍打打地掙扎著,直到最後死亡為止。於是,人們沒有不笑它愚笨的。

林昉嘆惜說:人世間的聲色利慾,豈不是就像這照明的油火?如今有些重蹈此路而不疑,引火燒身而不後悔的人,不也是免不了遭受像飛蛾所受的譏笑嗎?唉!

【附言】

這則寓言說飛蛾撲火,直到焦頭爛額而死。正如人們逐利,直至身敗名裂而亡,都是愚蠢而又可笑的。它告誡人們,人在世上,絕不要追逐聲色利慾,不然,就像飛蛾撲火一樣,非毀名滅身不可。

七、對吃人無數的畜牲,必殺乃已!

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記載:有人養了一頭虎,虎身的毛紋很漂亮,十分討人喜歡。主人每天拿穀子餵它,它不肯吃;又拿米餵給它,也不吃,拿飯菜餵它,都不吃。

忽然,有個小孩子經過這裡,被老虎一口吞吃了。又有個成年男子經過,又被它連同衣服一起吃下去了。
主人於是大聲斥罵道:“畜生!許多東西餵你,你不吃,原來你是專門吃人的!”這時,才把虎打死了。

【附言】

這則寓言,寫一個人養著一隻可愛的老虎,無論餵它什麼,都不吃。一個小兒經過,被它吞吃了。一個成年男子經過,連衣服一起被它吃下去了。這時,直到這時,那個主人才大聲罵起來:“原來你是吃人無厭飽的畜生!”

寓言諷刺那種愛看外表,而長期無視邪惡者的主人。告誡人們:不要做危害百姓的邪惡者的保護人!

八、魯人偷糟粕

明代劉基《郁離子•嚷虎》記載:從前,魯國人不會釀好酒,只有中山國的人,擅長於釀造醇美濃烈的“千日之酒”。魯國人想得到中山國人釀酒的方法,但遲遲沒有得到。

有個人在中山國做官,到釀酒人的家裡喝酒,他偷拿了一些酒糟回去,用魯國人的酒泡上,對人說:“這是中山國釀的酒!”魯國人喝了之後,都以為真是中山國的好酒。

一天,中山國那個酒家的主人來了,聽說這裡有中山酒,便討了來喝,酒尚未入喉,便吐了出來,並且笑著說:“這哪裡是中山國的好酒,不過是用我們的酒糟,所泡出來的糟液呀。”

九、牧豎拾金

明代劉元卿《賢棄編•應諧錄》記載:有個牧童,衣服破舊,頭髮蓬亂,赤著腳,每天趕著牛羊,去山崗郊野放牧,不時地放聲歌唱,情意自得自足,而放牧的事,也做得很好。

有一天,他撿到了一錠金子,連忙收進衣領裡。從此以後,他的歌聲逐漸消失了,他放牧的牛羊,也經常失散。他再也不像先前那樣輕鬆愉快了。

【附言】

這則寓言,寫牧童偶然拾金一錠,私心便重起來,患得患失,就失去了原來的輕鬆自在。它告誡人們:不要貪利忘義。人只有在沒有私念的時候,才會無憂無慮,一旦有了利慾,就會憂慮重重,弄得六神無主!

十、猴子想變人

明代浮白齋主人《笑林》記載:一隻猴子,死後去見閻王,要求轉投人身。

閻王說:“既然想要做人,必須先將猴毛統統拔去。”就喊來夜叉給猴子拔毛。

剛剛拔了一根毛,猴子就忍不住,痛而大叫起來!

閻王笑著說:“看你一毛不拔,怎麼做人?”

【附言】

這則故事寫一隻猴子死了,求閻王讓他轉胎做人,閻王要它拔去所有的毛,但拔一根它就叫痛了。閻王說:“一毛不拔,怎麼做人?”文章的寓意在於諷刺極端自私自利的人。這裡利用語意雙關的手法,巧妙地說明:“一毛不拔”的吝嗇鬼,是不配做人的。要想有所得,必須先付出。學生要先付出求學的辛苦,去刻苦讀書背書,去完成學業,才能得到淵博的知識。老師要先付出教書授徒的辛苦,才能得到薪酬和桃李滿天下的美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