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家風純正,教子有方(二文)

林靈


【正見網2015年08月22日】

一、家風純正,教子有方

宋代宰相呂公著的妻子魯氏,教子嚴而有方,因此,兒子呂希哲、呂希純等,後來都很有出息。

呂公著,字晦叔,壽州(今安徽鳳台縣)人,是北宋時代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數朝的著名人物。他的父親,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呂夷簡。呂公著於慶曆年間,考中進士,在宋哲宗元祐年(1086)已官至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和司馬光等,同時為朝廷宰相。

呂公著自小就特別愛學習,常常讀書讀得廢寢忘食。他的父親呂夷簡,很器重他,常說他是宰相之器。他考取進士之後,任潁州通判,與當時在潁州任太守的歐陽修,常在一起論學問難,成為摯友。歐陽修對他的學識極為推崇。有一次,歐陽修出使契丹,契丹主問他:“大宋朝中,哪一個是學問品行最好的?”歐陽修將呂公著推為第一。王安石,能言善辯,未有人能折服他,但他唯對呂公著很是折服,呂公著往往能以精闢的學識和簡約的語言,讓王安石心服口服。司馬光同樣十分欽佩呂公著“要言不繁”,說:“每次聽到呂公著的講論,便覺得自己所說的話,真是羅嗦!”從上述可見,呂公著被當時的名流們,推崇到什麼程度。

呂公著自少時從學,便以“治心養性”(提高思想修養)為本,所以一輩子行為端正,品性純真。平常從不見他疾言厲色,對名利之類都看得很淡,凝重清靜,行為端莊穩重,甚至夏天不見他揮扇,冬天不見他烤火。但是他除了學識淵博外,遇到事情還善於決斷,如果是對國家有利的事,從不因為私情而動搖,可說是毫無私心。他又很善於考察人才,兼聽善惡,正確加以評價、任用。連宋神宗也十分佩服他的這一優點,曾讚揚他道:“其於人材不欺,如權衡之稱物。”意思是:評判人才就像用秤稱物一樣,正確無誤。他在朝中當政,每遇到要決定什麼政事,總能博採眾善。如果他認為這件事做得恰當,則毅然不回。

正因呂公著具有這些優秀的品質,所以他的兒子呂希哲、呂希純等,也到家庭的良好影響。呂公著的妻子魯氏,不愧為一個賢內助,她對兒子的要求十分嚴格,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絲毫也不肯馬虎。她很喜歡兒子呂希哲,但卻要求呂希哲平時一言一行,都要循規蹈矩。呂希哲還剛剛只有十歲時,不管晴雨寒暑,哪怕整天站在長輩身邊侍候,長輩不叫他坐,他從來就不敢坐下,一直畢恭畢敬地站著。見長輩時,總是衣冠整齊。即使再熱的天,在長輩面前,他也從不解衣脫帽,進進出出都很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由於魯氏的管束,呂希哲平時從來不到酒店、茶館這類地方去,也從來不聽那些有失教養的談話,更不看那些不好的書籍,從小就養成了極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於呂母的嚴格管束,所以呂希哲、呂希純諸兄弟,都品行端正,很有出息。尤其是呂希哲,更是志節高尚,淡泊名利。

由於呂公著與王安石交好,所以呂希哲跟王安石關係也很好。當年王安石曾勸呂希哲不要去追求功名,以圖做官掙俸祿。呂希哲很聽這位父執的話,從此絕意進取。後來,呂希哲在地方上很有賢名,王安石想要叫他出來做官。呂希哲對王安石說:“辱公相知久,萬一從仕,將不免異同,則疇昔相與之意盡矣!”意思是說:承蒙相公不棄,與我知交久遠,萬一我出來做了官,就不免會有意見不相同的時候,那麼,過去你對我的一番好意,就會完結了!王安石聽他說得有理,便不再勸他入仕。他們都把保持高尚的節操,看得最為重要

呂公著當上宰相以後,呂希哲的兩個弟弟,在朝中做官,都有了一定的地位,只有呂希哲還是一個小吏。呂公著見兒子確實是個人才,卻未能得其所用,十分惋惜地說:“當世的人才,我都收羅盡了,他卻獨獨因為我的緣故,未參加科舉考試,這真是命啊!”呂公著妻子魯氏,十分開明賢達,聽到丈夫的話,不覺笑著對呂公著說:“你實在是還沒有真正了解你的這個兒子啊!(這個兒子也把保持高尚的節操,看得最為重要)”

呂希哲的品行,確實高潔,連他父親也稱讚他具有“不欺暗室”的品德。

這些,都是家教良好的功效啊!

(事據《宋史•呂公著傳》、《宋史•呂希哲傳》、《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母子部》)

二、朱元璋教子愛民

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一位的風雲人物。他是農民出身,家中赤貧如洗,從小就為地主家放牛。為生活所迫,又曾投皇覺寺中,當了一段時間的和尚,嘗盡了生活的艱辛。後來,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的起義軍隊,因為作戰驍勇而且多智,為郭子興所器重,收為親兵,並將養女馬氏(即後來的馬皇后)嫁給了他。以後,朱元璋南征北戰,艱苦創業,最終滅掉了元朝,建立大明王朝,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朱元璋由一個貧苦農民,變成一代君主,是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奮鬥的。他稱得上是一個嘗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的人,所以深深懂得生活的艱辛。當皇帝後,他仍然崇尚節儉,以此要求臣下。有一次,宮中退朝時遇雨,有兩個太監,穿著朝靴,在雨中行走。朱元璋見了,令人把兩個太監叫來,訓斥他們道:“朝靴雖然不是太值錢,但都是民脂民膏,況且做起來,也很費勞力。你們竟如此不加愛惜,肆意糟蹋到這種地步!”說完,命令手下打他們的板子,以作懲戒。他又對左右說道:“曾經聽說元世祖見到侍臣穿花的靴子就認為過於奢侈,加以責罰,確實應該如此。人經過了艱難,自然就會懂得節儉。如果習慣於富貴,就沒有不奢侈的。”因而下令,今後入朝,如果遇到雨雪,允許穿雨衣,以罩護朝服。

朱元璋做皇帝三十餘年,除了自己勤於政事,苦心積慮地治理天下外,也十分注意教育自己的兒子。朱元璋很善於結合平時生活中的平凡事例,隨時隨地教育兒子。有一次,他的兒子跟從他外出,朱元璋沒有放過這個好機會,對兒子教導了一番。他特意叫手下人帶路,沿途到農民家中,一家家地察看,看他們家裡的器具、物品,還特意看他們吃的是什麼飯食。

回到宮中後,他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知道農民的辛苦嗎?他們身不離田地,手不離犁鋤,一年到頭勞作,沒有休息。可是你看他們,住的不過是茅草屋,穿的不過是粗布衣,吃的不過是粗茶淡飯。而國家的經費,卻都要他們負擔!我因此特意要你知道,以後凡是吃穿住用,一定要想到農民生活的艱辛,要儘可能地使百姓免於饑寒。如果不顧一切,只知道橫徵暴斂,老百姓就沒有活路了!”帝王之子,有的會成為新一代的帝王,朱元璋教育自已的兒子愛民,可說是抓住了最根本。

當然,朱元璋不僅僅是對他的子孫,進行愛民等教育,還注意時時為他們創造條件,為他們繼位作帝王做好準備。有一次,朱元璋要文臣宋濂,作一篇題為《靈芝甘露頌》的賦,並賜給他美酒。宋濂喝得大醉,回去後,對自己的學生方孝孺說到皇帝要他作賦的事,片刻後,卻酣睡不醒。方孝孺等到夜深,知道老師宋濂不會再醒來,作賦之事一定會耽誤掉,便代老師寫了一篇。等到天明,宋濂起身準備入朝時,才猛然想起朱元璋的吩咐,急出一身冷汗,對方孝孺說:“我今日難逃一死了!”方孝孺知道是為了作賦之事,恭敬答道:“正因為怕先生醒得遲,所以先寫成一篇草稿,請您修改後獻上,不知可否?”宋濂拿過方孝孺寫的賦來一閱,連連說道:“哪裡還用得著修改!”急忙拿去呈給朱元璋。朱元璋讀完,說道:“這賦不是先生所寫的,文筆還勝過先生。”宋濂聽言吃了一驚,便據實奏明。朱元璋說:“此生的文才可算勝過先生。”立即召見方孝孺,當場出題考他,方孝孺很快便交了卷。朱元璋讀後,對宋濂說:“他確實勝過你!”立即命令賞賜,又令禮部設宴相待。朱元璋暗中派人前去察看情景,此人回來報告說,見方孝孺岸然坐在上席,安然進食。朱元璋不禁暗暗思忖道:“此人怎麼這麼傲?”

因此,朱元璋沒有將方孝孺留在京中,而是讓他當了蜀王府教授。朱元璋特意對其長孫朱允炆(即後來繼朱元璋之位的建文帝)說道:“我有一個好人才,將來送給你用,現在暫時寄放在四川。這個人很傲氣,所以我故意壓一壓(磨礪)他。你以後用他,對你大有幫助。”朱元璋所說的人才,就是指的方孝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為子孫,想得可謂周到,教他們愛民、惠民,又為他們磨礪、愛惜人才。

建文帝即位後,果然重用了方孝孺,任命他為侍講學士。

(事據《明史•朱元璋傳》、《賢識錄》、《明史紀事本末•開國規模》、《野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