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3月20日】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可謂達到超凡的境界。在後來的歷代帝王中,能有唐太宗的度量的,寥寥可數。在唐太宗時期,有“房謀杜斷”的說法,指的就是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齡和杜如晦。
杜如晦,祖籍陝西萬年。武德初年,擔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又被提升為陝州總管長史。當時秦王府中人才聚集,腐朽的人也很多,對此,李世民表示憂慮。
記室房玄齡對唐太宗說:“王府中的幕僚離開得多,這並不值得惋惜。可是杜如晦非常能幹,有見識,是輔佐帝王的良才。如果您只做一個守住領地的藩王,那麼用不著他,可如果想要統領四海,那麼非此人不可。”太宗從此便對杜如晦以禮相待,視為心腹,經常讓他參與密謀。
當時,權力之爭激烈,麻煩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為太宗出謀劃策,提出好的建議,令人佩服。後來,他被封為天策府從事中郎,兼任文學館學士。在平定太子的叛亂中,杜如晦和房玄齡功勞最大,杜如晦被提升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遷任兵部尚書,封為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
貞觀二年,他擔任檢校侍中。貞觀三年,拜為尚書右僕射,兼任吏部選事。他和房玄齡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務,有關修築宮殿的規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議決定,二人的政績深得人們的稱道,說起當時的良相,人們就會以“房謀杜斷”加以讚許。(出自《貞觀紀要》)
我們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真能做到的,自古以來能有幾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值得我們學習。而像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樣珠聯璧合沒有猜忌的也是不多。
原文: 杜如晦,京兆萬年人也。武德初,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俄遷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 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彌加禮重,寄以心腹,遂奏為府屬,常參謀帷幄。時軍國多 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累除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隱太子之敗,如晦與玄齡功第一,遷拜太子右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實封一千三 百戶。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三年,拜尚書右僕射,兼知吏部選事。仍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至於台閣規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時之譽,時稱房、 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