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唐太宗強調:賢人與愚人,多財均有害!(數文)

曾敬賢


【正見網2019年01月03日】

一、叔向賀貧    

《國語•晉語八》記載:

晉國大夫叔向,去見晉國正卿韓宣子。韓宣子正在為自己的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韓宣子說:「我空有正卿的名分,卻沒有實際的收入,正在為不能和那些同僚們應酬交往而發愁,你卻來祝賀我。這是為什麼?」
    
叔向回答道:「過去,欒武子身為晉國的正卿,卻沒有百頃的田地,他的家裡祭祀的器皿,都不全。但他卻能宣揚德行,遵守規矩法度,在各國諸侯中都很有名氣,諸侯們都很喜歡他,戎狄也歸附他。由於他正派、勤政,從而使晉國走上正確的軌道。他順應民心,殺掉無道的晉厲公,另立晉悼公,並沒有感到絲毫的內疚和不安,也沒有招致禍患與責難。到了他的獨生子欒桓子,驕橫奢侈,貪得無厭,違法犯規,放債收利,斂取財物,一意孤行。本來是應該降禍於他的,但靠著他父親欒武子的德澤,才沒有禍及其身。到了欒懷子,一改他父親欒桓子的行徑,承繼了其祖父欒武子的道德操守,本來是不會有什麼禍患的,但由於受到欒桓子罪行的連累,不得不逃亡楚國。

再說那個卻子,他的財富相當於晉國 公室財產的一半,他的家臣有三軍的一半,他依仗其財富和權勢,在晉國橫行無忌,結果卻弄得他自己被處死,屍體在朝堂上示眾,其宗族也在絳城被誅滅。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郤家在朝八人,五人為大夫,三人為卿,他們所受的恩寵,也算是夠高的了;一旦被誅殺,真是莫大的悲哀。這都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啊。現在,你有欒武子一樣貧困的境遇,我認為你也一定能有他那樣的德行,因此才向你祝賀。如果你不為德行的建立擔憂,而只為家財的不足發愁,恐怕我為你弔喪,都來不及,哪還有什麼祝賀呢?」
    
韓宣子聽了叔向這番話,連忙拜謝,叩頭說道:「我韓起(韓宣子名起,字宣子)差點也將遭致滅亡。幸虧有了你,我才得以繼續生存。你的這番賜教,不僅使我韓起個人受益,就是我先祖韓桓叔,聽了以後,也要感謝你的恩德!」

二、財利為貴,但莫如安身使道義隆盛

北周建國初年,宇文憲開設幕府,自辟僚屬(自己找尋、安排下屬),任命裴文舉為司錄。北周明帝初年(559年),裴文舉先後擔任帥都督、寧遠將軍、大都督。宇文憲出鎮劍南,又是用裴文舉為益州總管府中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再加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益州地區的土地肥沃,商販可獲利百倍,容易賺錢發大財。有人建議裴文舉,也去牟利!裴文舉回答說:「商販謀利,固然可貴,但不能安身。我認真、正直的干工作,能夠身安,能使生活和精神有所寄託,並且能使道義隆盛。這不是從商謀利所能比的,所以我不去做生意謀利。這並不是厭惡錢財。」

裴文舉廉潔清貧。宇文憲憐惜他貧窮,常常要資助他,裴文舉總是推讓,往往是推辭掉的多,實際接受的很少。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裴文舉改任絳州刺史。他的父親裴邃,任正平(今山西新絳)太守時,就以廉潔要求自己,每逢春天出巡考察民情,只是單車出行。裴文舉來到絳州後,完全遵守父親的做法,百姓大為稱讚。

總管韋孝寬,對他也非常欽佩。每次和他交談,不覺的雙膝跪著在席前向他靠近。總管對裴方舉就是這樣尊敬。在北周武帝天和初年(566年),裴文舉被晉升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裴文舉干工作,能夠身安,並能使生活和精神有所寄託,而且能使道義隆盛。他的這些願望,都實現了。
    
三、守住本分,樸素過活

晉國的卞蘭,他在自己的《座右銘》中,寫道:

裝飾豪華的房屋,必然污染你的正氣;金銀財寶塞滿廳堂,必將攪亂你的心智。貪圖美食,招致禍殃;追求艷色,危及自身;想到高處,反而墜到底層;追求財富,反而變得貧窮。清心寡欲,是老子所珍愛的名言,周廟裡的銘言,是孔子所遵守的準則。開口說話一定要審慎,萬勿失言於人。從容應付,適應形勢,與光、塵合而為一。不要說幽寂孤獨,沒有人知道你;不要說幽深冷清,獨處猶如群居。不首先去追逐幸福,就不會與災禍為鄰。守住本分,樸素過活,不亂倫理綱常。經常如臨深淵一般小心謹慎,善始善終,抱定純潔的宗旨。
    
四、唐太宗強調:賢人與愚人,多財均有害!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論貪鄙》記載: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對公卿大臣說:「我整天努力工作,不敢懈怠,不僅是憂慮、同情百姓,也是希望使你們長久保持富貴。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常常小心謹慎,畏懼天地。你們如果能夠小心謹慎,奉公守法,經常像我畏懼天地一樣,不但百姓安寧,你們自身也會經常得到歡樂。古人說:『賢人多財,會損害他的意志;愚人多財,會造成他的過錯。』這話可以作為高度的警戒!如果徇私舞弊,貪污錢財,不僅敗壞國法,損害百姓.即使在事情尚未暴露的時候,內心也豈能不常常感到恐懼?恐懼既然很多,也有因而導致丟命的。大丈夫怎能貪圖錢財,害了身家性命,讓子孫都感到羞愧呢?你們要認真地想一想我這番話。」
    
五、不受饋贈,免除不義

 明代馮夢龍:《智囊•明智部•知微》記載:
    
戰國時的列禦寇,家裡很窮,經常面帶飢色。有人就對鄭國宰相 子陽說:「列禦寇是一位有道之士。他生活在您的國家裡,卻十分貧窮,您莫非是不喜歡讀書人吧?」子陽馬上派下屬官員給列禦寇送去幾十車糧食。列禦寇出來見了使者,再三辭謝,婉言拒絕。使者離開後,列禦寇進屋,他的妻子按著胸口說:「聽說作為有道之人,他的妻兒都能夠得到安逸和歡樂。如今妻兒都面帶飢色,人家上門送來糧食,你卻不肯接受,我的命好苦呀!」

列禦寇笑著對他的妻子說:「子陽並不真正了解我,他是因為聽了別人的話,而給我送糧食來的。他可以聽別人的話,而給我送糧食;也會聽別人的話,而定我的罪。這就是我不肯接受糧食的原因。」

後來,鄭國的老百姓,果然起來造反,殺了子陽。接受了別人的供養而不去為別人的困難拚死出力,就是不義;為了他的困難而去死,又死得沒有道義;沒有道義而去死,就是悖逆天理。

列禦寇避免了不義和悖逆的行為,他的思慮,豈不是很深遠嗎?
   
六、官吏清貧是好事

《舊唐書•崔玄暐傳》記載:

我聽到姨兄 屯田郎(官職名)辛玄馭(人名),曾說:「兒子在做官,有人來告知,說他家貧窮得幾乎不能生活,這是好消息;若聽說他家中錢財物品充實,衣服時髦,馬匹肥壯,這是壞消息。」

辛玄馭說:「每見親戚中做官的,大多將錢物奉送給他的父母,父母亦只知道高興,竟然不問這些東西是從哪裡來的。果真是薪俸中省下來的錢,固然也是好事;如果是他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這與盜賊有什麼區別?即使不受大的處罰,難道心裡不感到慚愧嗎?三國時,孟仁的母親,不接受她兒子送他的醃魚,就是這個道理。」

辛玄馭對兒子說:「你現在坐食國家的薪俸,已十分榮幸,如果不能清正廉潔,為國盡忠,還憑什麼頂天立地地,在人世間活著?孔子說:『即使每天殺牛、羊、豬來奉養父母,還是不孝順。』官吏要修養自己的身心,保持廉潔,不要辜負了父母的心意。」
    
七、良心死而貪心生

清代金庸齋:《居官必覽•操持》記載:

羅一峰先生說:「士人在誦讀學習的時候,見到貪官污吏的所作所為,就會切齒痛恨;就會高談闊論,感嘆擊節,似乎可以盤旋翱翔於古人之上,而視那些貪官污吏為豬狗。然而,一旦他們綰綬佩印,就會受到勢利的薰烤,自己妻子滲入的淫威,以及同流合污者的慫恿附和,於是乎良心死、而貪心生。猶如倚門拉客的娼妓,負隅出擊的猛虎,巧取豪奪,不再知道名義是什麼,職業道德又是什麼。根本不去想想七尺之軀,一日之享,米不過一升,肉不過一碗,冬不過一件裘,夏不過一塊布,說是為了自身吧,則身外都是多餘之物,為了子孫吧,子孫不能保證能占有。然而終使正派士人羞與同朝,正人君子羞與同鄉,甚至有知識的後裔,也羞愧有如此的祖輩。唉,這實在是可哀!」
   
(均據清代《淵鑒類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