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貞觀政要》筆談(二十五)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2月25日】

第二段:何為士大夫

接著前文,我們來看太宗正婚禮的第二段。其大意如下(原文見24期):

太宗說:「我和山東的崔、盧、李、鄭這些家族,過去並無宿怨,只因他們世代衰微,到如今已經全無官職在身,卻還自稱是士大夫,婚嫁的時候,依此大量索取財物。有的人才能見識平庸低劣,卻還悠然自得地自誇高門,炫耀死去的祖先,依附於富貴之列,我真不明白現今社會上的人為什麼還會看重他們?如果有人能建立功業,爵位隆重,善於侍奉君主和父親,忠孝都值得稱讚,或者重道義,素來享有清譽,令人敬仰,學識才藝通達廣博,這樣也足以自立門戶,稱得上是士大夫。如今崔、盧之類,只是自恃遠祖的高官厚爵,怎能和當朝名副其實的顯貴相比呢?公卿以下的人,何苦給他們多送財物,助長他們的氣勢呢?他們只圖虛名不顧實際,想藉此增加自己的光彩。我之所以要重新定氏族位階,是為了當今我朝官爵的地位與德行功業匹配,樹立起顯貴和高門令人敬仰的地位,為什麼還把崔干列在第一等,你們這不是看輕我朝的官爵嗎?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來定等級,並且這次量定等級將作為永久的準則。」於是把崔干定為第三等。

解讀:這段話,明顯看出,太宗對藉著聘禮大肆索要錢財的崔家,依舊被大臣定位為一等氏族,非常不解,於是詳盡地道出自己重定氏族等級的用意。太宗先是講明自己並非出於私人情緒,有什麼過節舊怨要以權力報復他們,刻意奪走他們的待遇來泄憤,而是因為他們品行低劣,藉著婚禮索要錢財。太宗認為他們這幾家世代衰微,原因就在這裡,無官職在身,不是別的原因,而是無德無才,見識平庸造成的。藉著聘禮索財,正是他們品行敗壞的見證,正是世代衰敗,到今天無人為官的真正原因。很明顯,太宗將朝廷的官職,氏族的爵位等級,與對國家的貢獻,對道義的正面導向直接劃等級,如果將這些家族劃為一等,就等於侮辱當朝的官爵,侮辱名門望族是圖有虛名的偽君子,所以,要嚴格把關,要保證讓當朝的官宦顯貴、名門氏族,是真正的士大夫,才能教化百姓。治理好國家。所以,太宗這才批評大臣,把崔家定位一等,是看輕當朝的官爵,不知道當朝官爵的真正意義。等於失職。大家順著世人的虛榮心也將他們看重,就是道理不明,助長歪風了。

我們從太宗的講話,還明白了當時人們對士大夫的認識。也就是說,什麼樣的人才是士大夫,才配擁有士大夫的資格呢?一個就是對國家貢獻很大,建立了很大的功勳,因此得到了很高的官爵,他們的功業,核心就是一心一意幫助國君治理國家,在家也是同樣能夠侍奉父母。用太宗的原話,就是「善事君父,忠孝可稱」,這些人,建立功勳,就是實踐忠孝的結果。其核心在於忠孝。而另一種人,德才兼備,令人敬仰,平素的德行才藝,都被人稱道。這樣的人家,即使不是高官顯貴,也足以稱得上是名門望族,可在世間自立門戶,成為世間的道德典範,配士大夫的稱號。

也就是說,無論是何種類型,都是傳統教育中看重的懂得踐行忠孝道義的人,士大夫,是世間的文化人(懂得做人的學問,以道義教化世人的人,不是今天的概念),是道義踐行者,是世人的楷模。必須德佩其位。因此太宗把崔氏降為三等。

我們看到,太宗毫不畏懼這些氏族在世間形成的勢力有多大。歸正民風的決心果斷剛毅,絕不姑息。帝王自身如果沒有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如果只在意自己的權位,是不可能擁有這樣的見識的,也不可能導正國家。所以說,太宗身正心正,很多見識遠遠超出了大臣,這才使得,他看問題處處看到本質,他為政始終不離一個德字,事情無論鉅細,都拿著這個尺度來衡量,很快就知道如何決斷,導正謬誤。所謂英明,正是如此。

第三段:婚姻之道,莫先於仁義

(原文見24期)大意:貞觀十二年,《氏族志》全書完成,共一百卷,頒行天下。其後,唐太宗下令說:「氏族高下,要以官爵(古代爵位是上古五帝時期,由舜帝定下的,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相聯繫,婚姻的正道,要以仁義為先。自從北魏失國,北齊滅亡,朝野變化,風俗衰敗。早先的燕、趙古姓,後人多失去官爵,以前齊、韓舊族,行為也有悖禮義。他們名不聞於鄉裡;身不免於貧賤,卻自稱高門後裔,而不講究嫁娶禮儀,依仗名望只在於勒索財物,女兒必嫁給富貴之家。於是就有新做官的人和錢財多的人家,羨慕人家的祖宗,搶著和人家攀親,多送財物,如同買賣。雙方有的自願貶低家門,受辱於姻親,有的誇耀過去的地位,在公婆面前行為無禮。這種做法積習已久,已經成了風俗,至今還未改變,這既紊亂了人倫,也有虧於名教。我日夜謹慎小心,操勞政事,歷代的弊端禍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這項壞風氣,還沒有完全轉變。從今以後,讓天下人都要懂得嫁娶的規矩,務必合乎禮法,按照朝廷的禮儀辦事,才符合我的心意。」

解讀:這第三段,才是前兩段的總結,道明了太宗自己正氏族,重新定爵位等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正民風。而這個民風不正,由來已久,從漢末北魏,中原分裂,一直到隋朝,經歷了很長的混亂,道德不斷下滑,不少原先的名門,已經德不配位,成了敗壞民風的領頭者,而其中一項敗行,就是把婚姻當成斂財的手段,亂人倫,毀孝道,影響極壞。

也就是說,太宗正婚禮,只是革除漢末以來不斷下滑形成的歷代各種弊端惡習中的一種,是歸正道德,導正國家,教化百姓的其中一個項目,而且是最後僅剩的一項。讓大臣們清楚地明白,為何要正婚禮,為何嫁娶要合乎禮法。歸根結底,目的在於正人心,正人道。也因此,才把違背婚禮,進行索財的氏族,從新定位,降低等級。而不是僅僅限於制定和頒布新的婚禮制度。

所以,太宗才從一開始就給出了最本質的對婚姻的認識,那就是婚姻之道,以仁義為先。這就是他正婚禮的根本依據。無論他做什麼決斷,均把做人的根本——仁義二字,當作核心宗旨。婚禮不正,就是做人不正,講排場,論財富,慕虛榮,無論婚禮辦的多麼隆重,都失去了婚姻的本義。站在人道的最高點歸正婚禮,必然名正言順,無人不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