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貞觀政要》筆談(十五)

劉如


【正見網2018年12月10日】

《貞觀政要》的首篇《論君道》大部分是魏徵的奏疏,他為了明確指出德政的重要,並勸導唐太宗奉行德政要有始有終,講了兩段很重要的話。他的話,等於是對春秋戰國爭霸的國王無法長期擁有霸主地位的根本原因的揭示。對現代的商戰,是個極好的教誨。

魏徵談治國之本

貞觀十一年,魏徵又進獻了一篇奏疏。其核心就是下邊這兩段話。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這第一段的意思是說:「臣聽說要想使樹木長得高大壯實,必須穩固它的根部;要想使河水流得長遠,必須使它的源頭深通;要想使國家安定無憂,必須以德治國,不斷積累仁德與道義。源頭的水不深卻想讓水流得很遠,樹根不牢固卻想讓樹木長得高大,仁德不厚民心不服,卻希望國家得到治理,我雖然愚蠢,也知道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聖明的人呢!」

這段話,開始明確總結治國為政「德是核心、是根本、是源頭」的道理。離開這個根本,一切手法策略,都是枉然,絕對不會長治久安。

最難有始有終

講完德對治國的重要,魏徵重點揭示給唐太宗的,是奉行德政必須做到有始有終。這是最難做到的。歷史給出的教訓實在太多了。能做到的帝王,也實在太少了。魏徵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個少有的明君,如果太宗能一直保持下去,就會成為聖王。因此,他苦心寫下奏疏,告誡太宗一定要記住歷史的教訓。因此有了下邊的一段話。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大凡眾多歷史上的開元國君,皆為順應天命而來,當國家百姓處於危難時,處於憂患時,國君因憂慮而德行顯著,做事處處講求符合道義,深怕失去民心,政局動盪。但是一旦功成,就容易忽視德行,漸漸走向衰敗。德行就會被忘記或者拋棄。歷史上因此多數君王都能在開頭做到重視德政(善始就是開始做到很容易,實繁就是實在是很繁多的意思),開頭做得好的君王實在是太多了,可是能一直堅守德政,堅持初衷到最後的卻非常少,這難道真的是創業容易守業難嗎?過去為了統一天下,表現出勵精圖治的壯志,懂得克勤克儉,力量無窮無盡,現在要守住得到的基業卻顯得力不從心,覺得很困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一個人有憂患意識的時候,必然誠心誠意對待下屬,能以禮相待;一旦自己的心願達到了,就放縱私慾,不可一世,待人傲慢,開始剛愎自用,不聽忠言。能誠心待人,即使是敵人都可以結為朋友;不可一世,即使是兄弟也會反目成仇,形同陌路。即使用嚴酷的刑法,威嚴的氣勢來控制下屬使其屈服,他們也只不過為苟且保全性命而心懷二志,外表謙恭卻心存怨恨。怨氣雖不在大小,但讓人擔憂的是它違背了人心,這之中所蘊涵的道理就像水既可以讓船行駛也可以讓船沉沒的道理一樣,難​​道還不讓人深思和警醒嗎?奔騰的馬車如果用腐朽的繩子來駕馭,還能指望它跑得久遠嗎?

這段話,魏徵講得很重也很懇切,他真心地告誡太宗莫忘歷史上很多帝王給出的教訓。唐朝的貞觀年間空前繁榮,證實了唐太宗的偉大,他做到了善始善終,成就了聖君的功業。也證實了德政的教誨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是歷史留給人的最重要的安身立命的做人的根本。

揭示東周列國的歷史教訓

中國的歷史走到唐朝,反反覆覆留下的教訓實在數不勝數,就連商末的暴君商紂王,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暴虐昏庸的,他剛開始也是很有志向,並把國家治理得很繁榮安定的,只因得志後開始得意洋洋,沉迷妲己美色,不敬女媧,褻瀆神靈,驕奢淫慾,本性被蒙蔽,德行漸漸衰敗,最後完全消失,走向暴虐,甚至殘害皇子皇后和至親忠臣,才丟失了江山。沒有任何一個帝王在一開始就明確地自行違背道義的,他們這些末代暴君也好,昏君也好,一開始也都受過教育,懂得歷史興亡的教訓,所以,也都希望自己登上王位後,能有一番作為,能夠青史留名,被後代敬仰。但是虎頭蛇尾的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就是魏徵提到的因憂患而清醒,因安逸而糊塗。

我們看之前提到的春秋戰國的歷史,非常典型的暴露出這個根本的教訓。各國國君處於憂患時,必會勵精圖治,克勤克儉,甚至能忍辱負重,比如越王勾踐能臥薪嘗膽,滅掉吳國,但國家復興,又殘害功臣,之前的楚國平王也是如此,一旦國家強盛,就會走向安逸,失去志向,沉迷美色,甚至不顧人倫,納太子妃為妻,導致國家被伍子胥復仇而滅。有始無終的國君實在不少。這段歷史教訓,早就被後人所知,即便如此,人們還是重蹈覆轍,不斷犯錯,為何呢,就是因為人太容易安逸了,太喜歡舒適和享樂了,很難克制自己的慾望,尤其身居王位者。

這些教訓如果不能牢牢記住,想要在今天的商戰中,得到長久的勝利和繁榮,是絕對不可能的。日本企業研究講得最多的教訓,也是這一點,很多企業在創業時,不敢鬆懈,不敢放縱,一旦得志,便開始享樂,人們真的需要好好反省,如果一開始的重德,謙恭待人,懂得廉潔是為了一時的名譽,走形式,根本目的是為了利益,把道德當成一時的策略,那就必然出現這樣的結果,無法善始善終。最後企業必然走向衰敗。

今天很多人喜歡研究兵法和法家韓非子的思想,不喜歡讀儒家經典和正史,因此沒有正確的歷史觀,就看不到歷史的真相,離開道德講兵法策略,無法善用這些東西,必然急功近利,無法長久。古今同理。

總結《貞觀政要》首篇講的為君之道,就是要愛民,要兼聽(則明),最後要堅守德政勤儉治國有始有終。這是治國的綱領,因此放在最開始,起到開宗明義的作用,提醒大家,所有後邊展開的具體策略,形式上的各個方面的具體的政事,都不能偏離這個原則。是一部極為清醒而智慧的史書,處處點到要害和根本。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