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10月28日】
今天的世人,即使再不懂歷史,也知道唐太宗的豐功偉業。唐人成為海外華人的代稱便是歷史的見證。人們再沒有見識,不懂治國之道,也聽說過唐太宗與群臣推心置腹,從善如流,勇於納諫,共治天下的美談,尤其是他與魏徵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所以,富國需要明君,明君才能納諫養德,諂媚小人才不會得勢,魚肉百姓的黑暗政治才不會發生。因此這一期的帝王學,正如大家的了解,馬上涉及到魏徵,《貞觀政要》開篇就論為君之道,而這篇內容,95%都是太宗與魏徵的君臣問答。
太宗為政 溫故知新 可以為師
唐太宗是讀史的高手,常常能從歷史的興亡得出正面的教訓,而非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見識。這就是孔子所教導的讀書法,學習法,讓人不要讀死書,要懂得溫故知新。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了。(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以太宗就能成為後世治國的導師,一直教育著日本的天皇,也一直教導著德川家康,代代流傳。但是誰能真正實踐,真正理解,那就是各自的品性所決定的了。可以肯定的是,德川家康因此獲得近三百年的太平盛世。
實際上「溫故知新」這個成語,來自孔子《論語》的「為政篇」中,也就是說,能夠溫故知新,是為政者的重要素養,包括君臣在內,需要不斷讀史書來獲得治亂興亡的教訓和參照。孔子興辦教育,就是為了天下太平,民風善化。春秋時代的諸侯爭霸給百姓帶來無盡的痛苦,孔子深知,人只有向善重德,才能導正為了私慾的征戰。那麼治理國家的君臣,就是要首先歸正,首先接受教育的人物,只有君臣歸正,成為百姓的表率,整個國家才能歸正,天下也才能快速導正,得到太平。所以,孔子才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就可以導正國家和民眾了。是為政者的要務與最大的責任——教化百姓,使他們向善。而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權位。那麼太宗究竟是如何溫故知新,如何善導臣子的呢?
太宗答魏徵 讀史論明見
我們看《貞觀政要》第一篇「論君道」裡的這段話,就知道魏徵的才能,是太宗的善用和引導成就的,這段話是太宗針對魏徵的一次上奏書進行答覆而寫下的批奏,整段話幾乎就是太宗寫給魏徵的回信,其白話文如下:
朕看了愛卿寫的奏疏,言語懇切。愛卿的一片忠肝義膽由此可見一斑。批閱你的奏疏,常常讓我忘記疲倦,你的言辭讓我深受感動。倘使卿對國情了解不深,怎能提出如此中肯的建議,及時糾正我的過失呢?我聽說晉武帝滅掉吳國之後,只顧驕奢淫逸,不再關心國家政治。太傅何曾,退朝回家後,對他的兒子何劭說:「我每天都見皇上不談治國大略,沒有遠慮,而只說一些生活俗事,這豈非要遺禍子孫?國家在你這一代還不至於大亂,你暫且可以保命。」他又指著孫子們痛惜地說:「可是到了你們這一代,必定遇上朝廷變故而死。」後來孫子何綏果然遇上晉王室爭奪王位的叛亂,最後為荒淫的酷刑所殺。以往的史書稱讚此事,說何曾有先見之明。我的看法與之不同,我認為何曾是不忠之臣,他罪大惡極。作為臣子,上朝應思考如何指陳時政、盡忠直言,退朝時應勤於彌補君主的不足。這樣就會揚善去惡,君主好的美德得到發揚,而錯誤不斷得到糾正,此為常說的君臣同治的道理。何曾地位尊貴,權勢顯赫,應當直言進諫,匡扶時政。然而他在退朝後才說關於朝綱的言論,朝見時,在晉武帝面前卻沒有勇敢地直言規勸,說他是明智之人,豈不荒謬?國家危亡卻不知輔佐扶持,要這樣的官吏何用呢?你所上書的建議,我已認真地閱讀過了。這些金玉良言,應時時放在我的案頭,就像古代用來警示自己的信物一樣。這樣,他日必定受益,年終不久,國家必會康健富裕。因有你的扶持,我感到很安心,就像魚兒得水一樣,一切都稱心如意。你毫無隱瞞的直言和如此美好的謀慮,我回復得晚了些。此後,我將心懷恭謙,多多聽取你治國方面的高德之音。
不愧明君 讀史為師 成就德政
讀過這封太宗的批奏,就可以看出,太宗有著很高的歷史正見,作為一個帝王,他不僅能接受魏徵的建議,肯定他的奏疏,還能詳盡論述自己為何會同意魏徵的諫言,可謂推心置腹,非常真誠對待臣子。可以將內心的想法直率地告知,如同朋友一般。
有了真誠的態度,加上對歷史的正見,魏徵必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忠心輔佐。因為太宗作為君主,非常清楚,什麼樣的臣子才是真的對君主忠心的忠臣,巧言令色,諂媚迎合,奉承為能的固然是危害君主的小人和姦臣,他們言聽必從,不分是非地討好君主,為的是自己的私利,不是真正的忠心,這個不難判斷,一般帝王讀史書,大致能讀出這個見識,但是太宗更明白,讀出了更高的新意和見識,他連同不敢直言勸誡君主,保持沉默的臣子,都認為是有大罪的。他非常清楚,臣子的職責,必須敢於糾正君主的過失,否則,就會危害國家,知情不敢說,比主動迎合君王錯誤的,罪過更大,是在明明白白地陷君主於不義,眼睜睜看著國家走向滅亡。所以,太宗非常英明,等於在教導魏徵,臣子該如何做才是好的臣子,才是盡忠職守的忠臣。鼓勵魏徵敢於直言。
敢於直言,糾正君王的錯誤,是以德愛人的表現,是孔子的高徒曾子說過的君子愛人的做法,太宗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也像曾子教導弟子們和家人一樣,教導臣子能以君子愛人的心來幫助他治國。
所以說,太宗從善如流,知錯必改,讓人以德愛他,讓君子的仁德道義得到弘揚,並用於治國,試問,誰不願意講真話,盡心幫助這樣的君王呢?小人也斷然無法有機會靠近君主興風作浪。所謂英明,正是如此。對歷史有正見,溫故知新,就可以為師,引導臣子,進而引導百姓,上行下效,百姓必然以德為榮,太平盛世自然成就。此為德政的必然。
那麼為何日本當今的學者會認為《貞觀政要》是守成時代典型的領導學,是今天政界和商界兩大領域高層領導者的教科書呢?我們下回再續。
附原文:
省頻抗表,誠極忠款,言窮切至。披覽忘倦,每達宵分。非公體國情深,啟沃義重,豈能示以良圖,匡其不及!朕聞晉武帝自平吳已後,務在驕奢,不復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謂其子劭曰:「吾每見主上不論經國遠圖,但說平生常語,此非貽厥子孫者,爾身猶可以免,」指諸孫曰:「此等必遇亂死。」及孫綏,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於先見。朕意不然,謂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為人臣,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所以共為治也。曾位極台司,名器崇重,當直辭正諫,論道佐時。今乃退有後言,進無廷諍,以為明智,不亦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必望收彼桑榆,期之歲暮,不使康哉良哉,獨美於往日,若魚若水,遂爽於當今。遲復嘉謀,犯而無隱。朕將虛襟靜志,敬佇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