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11月03日】
日本自古將《貞觀政要》視為帝王教科書,不僅源於其具體講述了很多守成時期的治國要領,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此書一直圍繞著「為君之道」在展開具體各個方面的論述,非常系統完備,也即是說,該書不僅僅在講具體的君王的業務處理,而是把唐太宗這位君王為何會這樣做決斷,為何會這樣處理政務的道理,宗旨,講的明明白白,這不僅對高層領導能起到培訓的作用,對一般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交流,處理工作和業務也是大有啟發和裨益的。
帝王教育關係百姓的命運
古代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會把帝王教育看得最重要,原因很簡單,他的言行舉措,關係到整個國家和百姓的安危,一國民眾的命運,幾乎就掌握在他的手中,因此作為帝王,中國講帝王無私事,會被賦予極高的要求,現代人所說的隨性而為,是不被允許的,比如宋徽宗,之所以會被金國擄走,並非因為他個人有多麼殘暴,相反如果他僅僅是一位普通人,還是一位難得的才子,詩詞歌賦等文學修養也很高,歷史對他的評價,也是精通音律和書畫,文藝素養很高。如果他只是一位普通文人,只從事自己所好,也不為過,但是宋朝卻因此積貧積弱,這不是音律書畫本身有罪過,而是作為帝王,不可以此作為要務。
帝王是奉天命照顧國民的天子,能夠履行好這個天命,勤於政事,憂慮天下大事,才是其要務,而宋徽宗,卻沉迷於音律書畫(只把音樂等技能的修習當作娛樂消遣所用,失去了古代聖王用音樂等藝術治國修德的正用),對選賢任能的大事不用心,以至於奸臣為禍,小人得志,蒙蔽視聽,這才使得國家民不聊生,外族侵犯。奸臣儘管有罪,但畢竟最後卻是宋徽宗自己所選擇任命的,自己不明忠奸給小人機會為惡所造成的。岳飛最後被奸臣秦檜所害,國家百姓備受欺辱,就是奸臣當道的後果。
從這個意義來看,坐在帝王的位置,卻不履行帝王的要務,不管作為一個普通人,你在其他技能上是如何突出和優秀,都是犯了大罪。帝王的喜好和為人,決定著國家的走向,所以是首先要接受嚴格教育的對像,不僅僅要接受一般的基本教育,還要在自己的本分和要務上,親自去實踐作為帝王的仁道,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古代的大儒,之所以被國家請為帝王之師,嚴格教導皇子,為的正是這一點。而古代一開始的教育,原為貴族皇族的教育,也是這個原因,越是地位高,責任越大,影響越大,對其個人的要求也就越高,這就是為何在儒家首部經典《論語》中,闡明學習的基本要點就是成為有仁德的君子後,第二篇就是「為政」篇的原因。
經典的價值:開宗明義 匡扶正道
那麼針對從政者,這些具體管理國家,影響百姓和國家命運的君臣,孔子是如何教導的呢?是不是很複雜很難懂呢?是不是很高深,一般人無法理解呢?絕對不是的。
古人著書立言,有一個特點,就是開宗明義,恨不能將自己所要留給後人的道理,講的清清楚楚,誰看都能理解,馬上就能實踐,這原本就是立言寫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自己懂得多少深奧難懂的辭藻,如何能把人給繞糊塗了為能事,而是要匡正人的思想,造福後代。只不過當年古代的語言,是古語,當然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很難懂,其實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就是很普通的語言,所以真的不難。人活在世間碰到的煩惱和難題,幾千年來,沒有本質的改變,是相通的,不過是語言表述不同罷了。
所以,我們看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就憑孔子這部《論語》,就能輔佐開國帝王趙匡胤開創天下,也能治理天下。為甚麼呢?就是因為孔子的教導,記錄進《論語》的,都是簡單易懂的語言和道理,都是開宗明義的,誰都易學易懂的。那麼《貞觀政要》的作者也不會例外,他不就是儒生嗎?他當然知道儒生的要務和著書的目的就是導正國家。他當然也會把自己記錄太宗君臣處理政務的目的寫的清清楚楚,那就是針對從政者,尤其是君王,講明為君之道。所以,一切的內容,都會圍繞為君之道來記錄和整理。期望成為後世帝王最好的榜樣和培訓內容。絕不是歷史事實的簡單流水帳的記錄。因此開篇就是「論君道」。
那麼回歸正題,看看孔子到底在「為政篇」中,講了什麼樣的「為政要道」。懂得了這個要道,再來看《貞觀政要》,就會變得十分簡單。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真義
在《論語》的第二篇「為政第二」中,開宗明義,起筆就直奔主題,開門見山,一語道破天機,那就是「為政以德」四個字。是不是很簡單呢,很好懂呢?孔子一生講的就是仁德,為政以德,那不就是以仁德治國施政嗎?仁德是什麼,仁德不就是「人德」嗎?不就是人該奉行的做人的道德標準「仁義之理」嗎?作為君王或者臣子,手中握有權力,其仁義不就體現在要拿手中的權力來仁愛百姓,施行仁政嗎?今天講的人道精神不就是仁道精神嗎?仁者,人也,這能是偶然的嗎?所以帝王的手中權力,不是為私的,是用來照顧百姓的。
那有人可能說了,哪裡會這麼簡單,「為政以德」底下,不是還有話嗎?對,就是底下的話,讓今天的人感到很是困惑,以為孔子講的是要維護帝王的權利和地位似的,要完全不分是非地服從於帝王的感覺,這是後人誤導的結果。我們看看這句話的原文全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大家看看,這句話其實多簡單啊,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孔夫子說,治國為政,要重德,怎麼重德呢?譬如北辰,也就是北極星,定位在核心,不變不動,其他眾多的星辰都要圍著北辰,以北辰為核心來運行。
這裡哪個字提到權力地位呢?沒有,那個譬如北辰,明顯就是在打比喻,給如何理解「為政以德」在打比方,讓人進一步理解,如何具體以仁德為政,德就是一切政務展開和執行的核心,任何政事都要圍繞德這個北辰來展開,以它為標準。以德為核心,德就像北辰一樣,是你們治國者的方向,準則,宗旨,絕對是不變不動的。
真不知道到了最後,為何會被後人歪曲成權利和地位。成了強調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不可違背,絕對服從的解釋了。明明講的是道德為核心,明明是在教導帝王要把德看作北辰,不可動搖,結果在中國大陸的解釋和電視劇的解讀中,變成了現在的曲解。
日本經濟之父的澀澤榮一,在其講義中,也對此論述得十分清楚,他也說,孔子告訴我們,要把德看成是跟北辰一樣,是不變不動的原則,所有的行為和舉措,都要以德為核心,圍繞德來展開。那麼具體的,我們留待下次再續。看看最終,古人有宗旨的施政和我們今天個人的人生,有什麼本質上的聯繫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