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唐高祖赦免盜賊(數文)

慧淳


【正見網2019年05月24日】

一、誠實受人敬信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
   
宋代, 晏殊未成年時,張知白把他推薦到朝廷,召至宮殿。正巧趕上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便讓他參加考試。晏殊一見試題:寫一篇《賦》,說:「我十天前,已作過這篇賦,賦作的草稿都還在。請另外出題。」皇帝非常喜歡他的誠實。
    
等到晏殊在史館任職的時候,天下太平無事,皇帝允許臣僚挑選遊覽勝地,進行宴飲。當時侍從文館士大夫們,各自舉辦宴飲集會,以至於市樓酒店,往往都供帳作為遊玩休息的處所。晏殊當時很貧困,不能出門,獨自呆在家中,與兄弟一起讀書。

有一天,朝廷挑選輔佐太子的官員,忽然從宮中傳出真宗皇帝的御批,授官晏殊。宰相和吏部等執政官員,不明白皇帝這一決定的根據。第二天,執政官進見真宗,提向:「為何選晏殊輔佐太子?」真宗告訴他們說:「近來聽說館閣臣僚,無不嬉戲遊玩,宴飲無度,常常夜以繼日。只有晏殊閉門不出,與兄弟在家讀書。這樣謹厚的人,正好適合做輔佐太子的官。」
    
晏殊已受命,真宗皇帝問他:「你為何不喜燕遊?」並對他說明了授官的用意。晏殊卻又講了老實話,他非常質樸、老實的說:「其實我不是不喜歡燕遊,只是因為貧困沒法參與。如果我有錢也會去的,只是沒錢不能出去罷了。」 皇帝更讚賞他的誠實,不順杆爬高和粉飾自己。越發愛惜、重視他。到仁宗朝,晏殊終於被委以大任。

【評點】

誠實無欺,是最讓人信賴的。宋真宗看中的,正是晏殊的忠誠。

從寫作的角度看,作者善於集中筆墨,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一側面,兩件事情,都是說明一個問題。這樣,雖著墨不多,但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令人難忘。

二、宋真宗「惡人奔競」

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
    
宋真宗曾面諭執政大臣,稱讚一位外補郎官品行和才能都很不錯,打算等到他免去外放的職位,回到朝廷時,提拔他為監司。到那位外補郎官還朝後,真宗又再次提醒執政大臣。執政大臣擬寫奏章,準備第二天呈送給皇帝。

大臣晚上,回到家裡後,那個外補郎官正巧來拜訪了他。第二天,執政大臣正式上奏推薦那人,皇帝卻默然不許。察其原因,才知那郎官夜訪宰相家之事,被密探得知,上報了皇帝。真宗在位期間,那個郎官,一直沒有再被任用。真宗就是這樣厭惡朝臣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奔走鑽營。

【評點】

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了一官半職、為了金錢名利等四處奔走、鑽營。這種不走正道走邪道、不走大門走後門的人,實在讓人討厭。宋真宗就非常厭惡這類人。一個本來是他很欣賞、並準備提拔的人,因為晚上去了一趟宰相家,便從此斷了那人的前程。應該說,真宗這種「惡人奔競」的正派作風,是十分重要的。    

三、陳執中不徇私情

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記載:
    
陳執中,宋代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人。他在擔任宰相時,他的女婿找他謀個差事,陳執中卻說:「官職是國家的,不是我私有之物,哪能隨隨便便給女婿呢!"最後竟沒給女婿一官半職。

因此,仁宗朝時,雖然諫官屢次在皇帝面前,說:陳執中不學無術,不是宰相的材料。但宋仁宗仍堅持己見,更加重用陳執中。後來,諫官又當著仁宗的面,批評他(陳執中)用人不當,說「陛下之所以眷顧陳執中,不肯讓人替下他的相位,是不是因為執中在先朝時,曾乞請立陛下為太子?再說先帝只有兩個兒子,而周王已經去世了,立太子不立您,還有誰呢?陳執中哪值得您這樣器重?」宋仁宗說:「我重用陳執中,不是為立太子之事,只是陳執中對國家、對百姓一片忠誠,不徇私情罷了。」
    
看來,做官,為臣子,事奉君主,均應當以忠誠為先,以不徇私情為重。

【評點】

人們常常奇怪:一些不學無術的平庸之輩,往往官運亨通,並能成為官場不倒翁;而那些胸有大志,才華出眾的人,反而仕途艱難,不得重用。這則小品,也許能使我們有所感悟。宋仁宗看重的是臣屬的忠心耿耿,不徇私情。而並非看其是否有真才實學,靈活精明。仁宗記住陳執中講的「官職是國家的,不是我私有之物,哪能隨隨便便給女婿呢!"而重用不變,算是個正直明智、有德政的皇帝!    

四、唐高祖赦免盜賊

宋代王讜《唐語林》記載:
 
唐高祖李淵時期,有個武功人,名叫嚴甘羅。他因為行竊,被官吏抓住了。唐高祖問他:「你為什麼要當賊呢?」他回答說:「因為饑寒交迫,不得已才當盜賊。」

唐高祖說:「我是你的君主,卻使你這樣貧窮,這是我的過失。」於是赦免了那個盜賊。

【評點】

古人講:「饑寒起盜心。」在封建社會,因為生活所迫,而不得已去當盜賊、當綠林好漢的人,代代不絕。唐高祖沒有不問青紅皂白,去嚴懲盜賊,而是從盜賊那兒看到自己的過失,作為帝王,這是很不容易的。

這當然也與高祖剛從隋末亂世中,得到天下,要安撫民心有關係。但他這種認識問題的思想高度,是十分卓越的。

五、唐宣宗強記人名

宋代王讜《唐語林》記載:
 
 唐宣宗李忱,記憶力很強,宮廷中那些職位很低、地位卑下的僕役一類,幾乎上百人,他一見面問起,就能記住他們的姓名。有時要支使人,他必定說:「召某某讓他置辦某件事。」他叫人的名字,從來沒有差錯。宦官宮婢,都覺得很神奇,並受到感動(皇帝還記得我的名字!)。公文簿冊上刑獄卒吏,這些小人物的姓名,又多又雜,只要是宣宗皇帝看過的,大多也能記住。

【評點】

皇帝也是人,皇帝的記性也有好有壞。宣宗皇帝記憶力極強,尤其擅長記人名,這倒是挺有意思的事!

大人物能記住小人物的姓名,常會使小人物受寵若驚,不勝榮幸。而某些並不大的領導,總是叫不出幾個部下的名字,過了很久還老叫錯人名,總讓人覺得他心不在焉。有個一官半職的人,無論記憶力好壞,用心記記人名(尤其是下屬),是很有必要的。

尊重人,就從記住他的姓名開始。學會把人,放在心上。

 六、宋太祖以誠收吳越

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
    
吳越王錢俶(字文德,五代時為吳越國王),首次來朝拜宋太祖。然後,準備回去時,北宋朝臣中,有幾十人都上疏,請求把錢俶扣留下來,不要放他回去。太祖都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說:「不用擔心。錢俶如果不肯歸順我,肯定不會自己來,來了再放他回去,正好可以筘住他的心。」
    
到錢俶辭行時,他極力表示願意把自己的藩國,奉送宋廷。太祖說:「盡我一世,盡你一世,到那時,歸順也不遲。」太祖還把自己親自封好的一個小匣子,交給錢俶,並說:「回到你的藩國以後,再打開看,路上不要拆開。」錢俶帶著那匣子往回趕,每天燒香拜祭。到了錢塘,錢俶才打開匣子看,原來裡面裝的是太祖的群臣,請求扣留錢俶的章疏(信件、字條)。錢俶看後,流著眼淚說:「官家(指宋太祖)力排眾議,獨自讓我回來,我哪能背負他的恩德呢?」等到太祖的兒子宋太宗即位,為了盡「一世」之言,錢俶便考慮把自己管轄的地盤,獻給趙宋王朝。

【評點】

對人心的征服,遠勝過武力的征服。宋太祖深諳此理,讓他歸順得口服心服。這是帝王韜略,也是他的仁厚與大度。也與普通的人情事理,是相通的。
    
七、 「意不在馬」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記載:
    
西漢人 上官桀,擔任未央宮掌管養馬的官,漢武帝曾經身體不適,病癒後,見馬大多瘦弱,大發脾氣道:「你是要我不再見到這些馬嗎?」想把他交給法官治罪。上官桀磕頭說:「我聽說皇上身體欠安,日夜憂慮、恐懼,我的心思確實不在馬上。」話沒說完,流下幾行眼淚。武帝認為他忠誠,從此寵愛他,最後遺令他輔佐年幼的皇帝。

義縱(人名)任右內史。漢武帝到鼎湖,病了很久。病好後,到甘泉宮去,道路沒有修好,武帝生氣道:「義縱認為我不再走這條路了嗎?」心懷怨恨,就用其他事情,判他的罪,把他殺頭示眾。

這兩個人,開始冒犯漢武帝的情形,是一樣的。上官桀以一句話得到破格任用。而義縱被殺了頭。可以說一人幸運;一人不幸運。

【評點】

上官桀與義縱,起初都冒犯了皇帝,前者化險為夷,因禍得福。後者則從此讓皇帝懷恨在心,招致了殺頭之禍。皇帝還是喜歡那些善於應變、說話乖巧的人。
    
我們也注意到有這樣一種現象:同樣一個意思,有人說出來讓人聽了很厭煩,有人說出來則讓人聽了很舒服。看來,只要不是心術不正、有意哄人,說話注意對像、講究分寸、體察聽者的心情,還是十分必要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