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唐太宗講:百姓最重要,也最厲害!(數文)

吉光羽 整理


【正見網2019年02月26日】

一、諫止修宮,明帝自責,天降喜雨,百姓歡騰!

《資治通鑑》卷44 記載:
 
漢明帝大興土木,建設北宮。當時正遇天旱,尚書僕射、會稽人鍾離意,來到皇宮前,摘下官帽,上書道:「從前商湯遭遇旱災,曾用六件事,責問自己:『是我執政不節制嗎?是我使用民力過度嗎?是營建宮殿建築過多嗎?是女人、宦官權力過大嗎?是貪污賄賂盛行嗎?是講讒言的小人得勢嗎?』而今,臣看到正在大修北宮,農民不能適時耕作。自古以來,憂患的不是宮室狹小,而是擔心人民不安。應當停止修建北宮,以順應天心。」

漢明帝下詔,回答說:「商湯提到的六件事,都錯在皇帝一個人身上。鍾離意戴好官帽,穿好鞋,不要請罪!」並詔令大匠:停止營建所有宮室,減省不必要的開支。他還因此下詔,向公卿和百官謝罪,承認自己的過失。

於是,上天按時下雨,百姓歡欣雀躍!
    
二、今見清平,貪官縮膽

《資治通鑑》卷59 記載:

交趾地區,一向盛產珍珠等寶物,先後到那裡擔任刺史的官員們,多無清廉行為,他們算計財物,搜刮夠了,便要求調任,因此下層官吏及百姓,因憤恨而起來反抗,俘虜刺史及合浦太守來達,其首領自稱為「柱天將軍」。

後來,朝廷選用京縣縣令、東郡人賈琮,去擔任交趾刺史,賈琮到任後,調查叛亂的原因,人們都說:「官府徵收的賦稅太重,百姓無不被搜刮一空。京城洛陽過於遙遠,無處訴冤。民不聊生,只好聚在一起,做盜賊。」

賈琮得知實情,便發布文告,讓百姓各自安居生產,招撫流亡在外的饑民返鄉,免除百姓徭役,只將為害大的盜賊首領,予以斬殺,選派清廉幹練的官吏,擔任屬下各縣的代理縣長。一年之間,叛亂全被平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大街小巷的人們,都歌頌賈琮說:

賈父來的晚,
官逼民造反。
如今見清平,
衣食得飽暖。
他的政令好,
貪官縮了膽!
   
三、李膺嫉惡如仇,嚴懲貪官

明代潘游龍《康濟譜》卷23 記載:
 
李膺,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漢桓帝時,為司隸校尉,反對宦官專權.太學生稱讚他是「天下楷模李元禮」!
    
李膺擔任河南尹。當時河內人張成,擅長占候之術,他推占將有大赦,於是,唆使兒子殺人。李膺督促手下,將張成收捕,不久遇赦獲免,李膺更感憤恨,竟然將他逮捕審理後,判處了死罪。當時,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令,貪殘無道,甚至殺死孕婦。他聽說李膺十分嚴厲,感到害怕,於是逃到張讓家,藏在圓柱中,李膺了解情況後,率領屬吏,破柱而入,抓獲張朔,帶回審問。審問屬實,就殺了他。從此以後,那些黃門常侍,都盡心於自己的職責,不敢再驕橫跋扈,休假時也不敢再走出宮禁。當時,朝廷法令鬆弛廢散,只有李膺堅持依法裁奪,以聲望名譽,獨居高尚。當時士人中,有受到李膺接待的,被稱為「登龍門」!人皆欽敬。
    
四、害民之官,不可不黜

蜀漢諸葛亮《諸葛亮集•考黜第八》記載:

諸葛亮說:
考核官吏的政績,必須要了解百姓的疾苦。百姓疾苦,包括五個方面:有的小吏假公濟私,利用手中的權力胡作非為,這邊憑藉權力威脅,那邊置辦自家產業,在內部侵吞公家財物,在外面搜刮民眾,這是百姓疾苦的第一種。

有的官員對輕罪處罰過重,用法不一,清白無辜的人遭到懲罰,甚至受到人身迫害。或是對犯了重罪卻寬大處理,袒護豪強,欺壓弱小百姓,並且用嚴刑拷打,肆意歪曲踐踏法律。這是百姓疾苦的第二種。

縱容有罪的官吏,迫害揭發控告之人,不許他們隨便講話,掩蓋案情的真相,甚至攔劫受到迫害正在逃亡的人,經常徇私枉法。這是百姓疾苦的第三種。

有的地方胥吏,長期左右本地行政長官的任免,實際掌握權力,庇護親信,故意刁難與自己結怨的人,手段惡毒;又橫徵暴斂,巧立名目,謀取私利,謊稱儲備財物,私下卻占為己有。這是百姓疾苦的第四種。

有的官員追求功利,利用賞賜別人的機會,或者處理民間事務之機,勒索錢財。有的在徵收買賣交易費時,價錢高低,數量多少,都由他個人決定,弄得老百姓破產失業。這是百姓疾苦的第五種。

----以上所列五種百姓所受的疾苦,都是貪官污吏製造出來的。凡是犯有這五種錯誤的官吏,就要罷免他的職務;凡是沒有犯這五種錯誤的官吏,就要得到提升。《尚書》上說:「三年考核官吏一次,罷免不稱職的人,提升賢德而有能力的人。」

諸葛亮認為:所列舉的製造百姓疾苦的這五種「害民之官,不可不黜!」

諸葛亮講得太好了!
   
五、唐太宗講:百姓最重要,也最厲害!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論政體》記載: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蕭瑀說:「我從小就喜歡弓箭,自認為能了解它的奧妙。最近得了十多張好弓,拿它們給造弓的匠人看。匠人看畢,說:『都不是好材料做的!』我問其中的緣故。

匠人說:『木材的中心不正,就使木紋歪斜,弓雖然有力,但射出的箭不直,所以不是好弓。』我才領悟到它的道理。我用武力平定天下,所用的弓和箭,夠多了,卻還不懂得它們的奧妙;何況我得到天下的時間不長,所懂得的治國道理,本來不如我對弓的了解。我品評弓箭尚且不一定對,更何況是治國的道理啊!百姓是最知真諦、最聰明正直、最重要、也是最利害的!汝等『務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原句)」

此後,唐太宗詔令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員,輪流在中書省值宿,每次召見他們,都賜給座位,與他們一起談話,詢問外面的事情,總想了解民間的疾苦和政治的得失。這體現出唐太宗「務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的精神實質!   

正是:
百姓勤勞生活難,
百姓窮苦意志堅,
百姓沉默知真諦,
百姓明智燈萬盞!
歷代都有昏君倒,
歷代都有官船翻;
唯有百姓撐天地,
頂天立地穩泰山。
世上百姓最利害,
明君太宗誠意滿;
千古名君第一人,
英明教誨傳久遠!

六、皇帝說:「聞有災害當亟救…我失言了!」

《資治通鑑》卷238記載:
    
五月初三,唐憲宗對宰相說:「你們多次說淮、浙去年鬧水災和旱災,近來有御史從那裡回來,說雖有水旱,但不至於成災,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

李絳回答說:「臣考察淮南、浙西、浙東上的奏狀,都說有水災、旱災,百姓大多數流亡,請求拿出對策以招撫流亡的百姓,他們的意思好像懼怕朝廷似的,哪裡敢沒有災而隨便說有災呢!這大概是御史想說些奸邪阿諛的話,來討皇上歡心。我希望知道他的姓名,並懲罰他。」

唐憲宗說:「你的話很對!國以民為本,聽說有災情,應當趕快去救他們,怎麼還懷疑呢? 我剛才沒思考過,失言了!」於是馬上下令,趕快減免賦稅。

皇上曾在延英殿和宰相討論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天色已晚,而且很熱,汗濕透了衣服,宰相怕皇上疲倦,請求退下。皇上留他說:「我回到宮中,只有和宮人、宦官相處,所以很喜歡和你們一起討論治國的道理,一點也不知道疲倦。」
    
七、韓愈為民憂鹽

《資治通鑑》卷242記載:

兵部侍郎韓愈上奏,認為:「在城外,很少用現錢賣鹽,大都用雜物交換。鹽商隨便什麼東西都要,有的還可以欠債借貸慢慢還,用這種方法補救,兩全齊美。現在讓官吏,坐在鋪子裡自己賣,沒有現錢,必然不賣,自然失去了平常的稅收,這會有什麼好處?又如讓官吏把鹽挨家挨戶地去賣,必定會要求百姓供給他所需求的東西,侵擾很多。再者,刺史、縣令的職責,是為天子分憂,豈能只以賣鹽所得的多少,作為官職升降的標準,而不再察看他的言行?又如,貧窮人家,鹽吃得非常少,有的十天、一月,都不吃鹽。如果按戶給鹽,照時間長短收鹽錢,官吏怕犯罪,必定用酷刑,我擔心因此弄得各地不安寧,這是千萬不能做的大事。百姓吃鹽都困難啊!」  

八、劉晏理財,親民為先

《資治通鑑》卷226記載:
    
劉晏認為人口越多,則賦稅的收入,自然也就越增加,因而他掌管財物,以體諒民眾為先。他在各州分別設置知院官,每隔一日,便要將各州縣下雨、降雪、豐收和歉收的情況,詳細報告給轉運使司。如果糧食豐收,就高價買入;若是收成不好,就讓官府低價賣出。或者是拿糧食和民間交換各類物品,以供應官府的需要,或將多餘的物品運到豐收的地區出售。知院官剛看出禾穀難以成熟的徵兆,就要提前申報給轉運使,說明某日須免除若干租稅,某日須若干補助。有時,劉晏不等州縣申請,就奏請朝廷核准執行,救助民間危機,從未錯過時機,不等百姓睏乏、流離、逃亡、餓死,然後再加以救濟。因此人們得以安居樂業,人口開始增多。

當初,天下的戶數,還沒有超過二百萬。最後幾年中,竟然超過一千萬戶。在劉晏的管轄範圍內,人口就增多,反之則不增。開始,財賦每年收入不超過四百萬緡。最後,競超過千萬緡。

這都是劉晏理財,「親民為先」的功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