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01月07日】
一、行德愛民,民願拚死效力!
從前,秦穆公乘車外出,在半路上車子壞了,車子右邊的馬跑失了,被農夫逮住。秦穆公親自去尋找,沒有找到。後來,到岐山的南面,看見幾個農夫,正在吃馬肉。秦穆公嘆息說:「吃了駿馬的肉,而不馬上喝酒,恐怕馬肉會傷害你們的身體啊!」農天們說:「這裡哪兒會有酒?」於是,秦穆公說:「我的車上有酒。」就派人去車上取來酒,讓他們一一喝了酒,才離開。
過了一年,秦、晉在韓原作戰。晉國軍隊已經包圍了秦穆公的戰車,晉大夫梁由靡,已經抓住了穆公戰車上左邊的驂馬,晉惠公的車右勇士路石,用兵器擊中了奏穆公的鎧甲。
這時,曾經在岐山南面分食穆公馬肉的農夫們,召聚來三百多農夫,用盡全力在秦穆公的車下,與晉兵奮戰,於是大勝晉軍,反而擒獲了晉惠公回來。這就是《詩經》上所說的:「作為君王,就要公正無私,推行仁德,寬容大度,百姓才會竭盡全力為君王效力。」作為君王平時推行恩德,愛護人民。那麼,人民就會親附君王,就會願意為君王拚死效力。
二、作戰憑什麼取勝?
長勺之戰前,曹劌問魯莊公:「您憑什麼條件,與齊國作戰?」魯莊公回答說:「我對百姓施行恩惠時,從不吝惜衣食;祭祀神明時,從不吝嗇祭品與玉帛。」
曹劌卻說:「要從根本上施行恩惠,老百姓才會心悅誠服,百姓安居樂業,鬼神然後才會賜福。如果能對民眾廣施恩惠,又能公平合理地處理政事,讓官員致力於治理國家,讓百姓致力於耕種;軍事行動不違背農時,祭祀時用的規格不違背禮制;國家財用充足,朝廷與百姓都有豐厚的祭品來祭祀上天。果真這樣,使用民力百姓沒有不服從的,祈求上天,糧食沒有不豐收的。現在您對百姓施的只是小恩小惠,祭祀時也只是祭品豐厚。小恩小惠不可能給普通百姓帶來好處,祭品僅僅豐厚也不能說明全國上下生活都優裕。施恩不普遍,民眾不會歸心,祭祀不普遍,鬼神不會降福。我們憑什麼條件,能打贏這場戰爭?老百姓要求的是財用不匱乏,鬼神希望得的是祭品豐厚,所以一定要從根本上治理好國家。」
魯莊公回答說:「我審理訴訟案件,雖然不敢說每一件都親自過問,但必定處理得合情合理。」
曹劌回答說:「如果您真能做到這樣,如您所言。我們就有條件,取得這一仗的勝利了。假如平時心裡時刻考慮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即使才智不夠,但遲早是能達到目的的。」
結果這一場戰爭打下來,取得一個中等的勝利。
三、齊景公聽從臣下教誨!
景公問晏子道:「我想要和大臣們和睦、與百姓們親近,該怎麼辦呢?」晏子回答說:「君王能得到賢臣並任用他們,與他們說話一定要守信用,聽從他們的勸告之言,赦免他們的過失。任用大臣不能過份求全責備,使用近臣不能用自己所寵愛的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嗜好慾望而使大臣們的家窮困,不要親近阿諛小人而傷害賢臣的心,臣下居家應不在外求取,就能自給自足,臣子侍奉國君應不以個人的親疏來舉薦賢人,這樣君臣就能和睦相處了。徵收賦稅要輕,使用錢財要節儉,不能長時間地興辦工程。使用百姓不枯竭民力,百官設置適當,關隘集市只稽查而不徵稅,山川林地生產的東西,不獨占它的利益。治理百姓,不要讓他們無所適從;了解他們貧窮或是富有的狀況,不要讓他們處於饑寒交迫中,這樣老百姓自然就親附了。」
景公說:「好,我聽從您的教誨!」因此,下命令所有的臣子下人不准外人去親近進謁的人;摒除梁丘據,不許他接受舉報,百官的位置設置恰當,關隘集市只稽查而不徵稅;山林水澤允許百姓自由出入,做生意;冤枉舉報他人的,才有罪;留在監獄裡的犯人,也進行清理,平冤釋放。
四、為政施恩,民歸如水
魯國正卿季孫氏,治理魯國時,儘管殺人很多,也必求與他們的罪惡得當,儘管處罰的人很多,也必求與他們的過失相符。子貢評論說:「多麼暴虐的國政啊!」季孫氏聽到了這種評論,就去問子貢:「我誅殺人必求與其罪惡相當,懲罰人必求與其過失相符,可先生以為我為政暴虐,是什麼原因呢?」子貢回答說:「你為甚麼不能像子產那樣施仁政治理鄭國呢?子產治理鄭國,只經過一年,受罰的人就大為減少;經過二年,應受誅殺的人就絕了跡;經過三年,監牢裡就沒有被拘禁的人。所以深得百姓愛戴,人們就像流水趨下那樣,自然地歸附他,就像孝敬父母那樣地尊敬他。在子產病重將要死去時,人們都感到痛苦,嘆息說:『如果有人能代子產去死該多好啊!』在他死後,士大夫在朝堂上痛哭,生意人在市場上痛哭,農夫在田野間痛哭。他們痛哭流涕,如同死了父母。現在,我倒私下聽說在先生病重時,人們就高興;而當先生病癒康復時,人們卻擔驚受怕。因為你要死了,人們就表示慶賀,因為你健康,人們就懼怕,情況已經是這樣了,不是因為你為政暴虐,會是什麼呢?」季孫氏聽後,向子貢頓首拜謝說:「真心地聽從先生的教誨」。
五、曹操批准「賦稅從輕,法令從寬」
當時,曹操制訂了新的法令,頒下州、郡執行,新法令比以前,嚴厲得多,而且當時徵收綿、絹很急迫。為此,長廣郡太守何夔,對曹操說:「古代的君王把賦稅分為九等,以距京城的遠近作為標準,而且根據歸附早晚與治亂的情況,訂立了輕典、中典、重典三種不同的刑法標準。我認為長廣郡,應該按照歸附較晚的邊遠地區施行法律,賦稅從輕,法令從寬。民間的小事,由地方官員因地制宜,自行處理,這樣做,上不違背朝廷正法,下可順應百姓之心。等到三年之後,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再推行朝廷的統一法令。」曹操批准了這個意見。
六、唐太宗說:「官員應以百姓之心為心」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問王珪說:「近代的君臣治理國家,大多要比古時的君臣拙劣。這是什麼原因呢?」
王珪回答說:「古時的帝王治國,志趣在於清靜無為,他們想百姓之所想。近代的君臣治國,則只圖損害百姓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所任用的大臣,不再是通曉儒術、經學的人。漢朝的宰相,沒有一個不是精通一門經學的,朝廷如果有什麼疑難問題,大多都能引經據典,作出決定。這樣,人們就多懂禮義規範,國家的治理也就達到了太平。近代重視勇武,而輕視儒術,還夾雜著法令刑律,儒家的道德規範,已經遭到損害,淳樸的風氣,受到很大的破壞。」太宗很贊同王珪的話,他強調說:「官員應以百姓之心為心。」
從此以後,百官中,學識好,有長處,並懂得治國經邦、關惠百姓的人,大多都得到晉升,有的還多次得到提拔。
七、「百姓現在是懂得報復了!」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問:「我國官員已經有三十三人陣亡了,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死難的。殺了百姓吧,又不能殺那麼多;不殺百姓吧,又痛恨他們眼見長官被殺,他們卻不救。究竟該怎樣處置他們好呢?」
孟子回答說:「在遭災的年頭和鬧饑荒的歲月,您的百姓中年老體弱的人,飢餓輾轉而死於道旁溝中,年輕力壯的逃散到四面八方,這樣的人差不多有千人了吧?而您的糧倉中,堆滿穀物,庫房中存滿財寶,沒有一個官員向您匯報,這都是因為居高位的人漠視百姓疾苦,還要壓榨他們。曾子說過:『警惕呀警惕!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的!』百姓現在是懂得如何進行報復了,您不要責怪他們。大王您施行仁政,老百姓才會擁戴他們的上級,才會為國家、為長官而效力至死。」
八、「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齊景公時,大雨雪連續下了三天而不止,景公披著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側面的台階上。晏子入宮拜見景公,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居然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
晏子說:「我聽說古代的賢明君王,吃飽的時候能知道有人正在挨餓,穿暖的時候知道有人正在受凍,安逸的時候知道有人正在辛苦。現在,君王不知道百姓的疾苦啊!」
景公說:「說得對!我聽從你的教誨。」於是下令拿出衣物和糧食,發放給饑寒的百姓。命令凡看見路途上有饑寒的人,不問他是哪個鄉的,看見裡閭有饑寒的人,不問是哪家的,巡行全國統計發放數字,不必報他們的姓名。已任職的發給兩月的救濟糧,生病的發給兩年的救濟糧。
孔子聽到這事後,說:「晏子能夠明白自己應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喜歡做的事。(原文:「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
(均據清代《淵鑒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