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漢文帝愛民思過 下詔求諫(數文)

羅善


【正見網2019年02月22日】

 一、不可過取於民

《元史•食貨志一》記載:

《尚書•洪範》講:治理國家有八件事,把與經濟、財政有關的食,放在第一位,把貨放在第二位,這是因為糧食、財貨,是人類生活供養的本源。民眾離開糧食,貨物,就無以為生,國家沒有糧食、貨物就不能進行治理。所以自古以來,善於治理國家的人,都懂得既不能不向人民征取賦稅,也不能過多地征取超過負擔能力的賦稅。關鍵是做到根據徵到的賦稅數量,來安排各種活動所需的花費。古書上說:「財富的生產與取用,有其法則,即從事生產的人要多,專事消費的人要少,生產產品要抓緊時間,消費產品要從長考慮,舒緩徐用。」這是先代君王的治理之道。

後代的人們,就不是這樣了。就拿漢、唐和宋代來說,國家剛建立的初期,都有定規成法,傳了幾代之後,就都驕奢淫侈起來。往往是斂財沒有節度,用財也沒有節制。於是漢代有了算緡告緡、徵收舟船車馬之稅等法令,唐代有了借用名義的掠奪商稅、徵收房屋資產稅,按結構間數計稅額的弊法。宋代有了經制錢、總制錢等辦公費名義的雜稅。各種辦法都是聚斂、搜刮民財,來滿足國用,結果都是導致人民窮困,致使國家滅亡。歷史的教訓,讓人感嘆呀!
    
二、漢文帝愛民思過,下詔求諫

漢文帝在他寫的《民食不足 求言詔》中,講:

近幾年來,糧食連年歉收,又加上水災、旱災及瘟疫災害,我(漢文帝自稱)對此非常憂慮。我愚魯不明,想不通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我想莫非是我的政令有什麼失誤,行為有什麼過錯?還是天道有所不暢,地利沒有盡得,人心不團結,鬼神不享祭祀?為甚麼會到這種地步呢?是因為各級官員的花費過大、無作用的事情太多了嗎?為甚麼百姓的糧食這樣缺乏呢?我估摸土地並不是越來越少,而據統計,百姓人口並沒有增加多少;按土地與人口的比例,比起古代來,還有富餘。但口糧十分匱乏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呢?莫非百姓中干工商業的人太多,而妨礙了農業生產?還是因為大量造酒,浪費糧食太多了?或者是因為各種家畜吃掉的糧食數量過大了?無論從大的還是從小的道理考慮,我都沒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希望能與朝中丞相、各位諸侯、中央與地方二千石級官員及博士共同商討。有能夠幫助百姓解決難題的人,請你們進行深細的思考,並坦率地表達出來,不要有什麼隱瞞。
    
-----以上是漢文帝寫的徵求意見的詔書。苦慮憂民,情深意切,溢於辭表。

(附錄)【歷代人物大辭典•漢文帝】

劉恆,(前202~前157)劉邦中子,母薄姬。漢高祖誅滅陳稀叛亂,平定代地,立為代王,居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前180年,高后呂雉病亡,呂祿、呂產等圖謀叛亂,被陳平、周勃、劉章等誅滅。劑恆繼承皇位,在位凡二十三年。執政期間,為政寬和,與民休養生息,重視德治教化,廢除肉刑及誹謗等苛重刑律,使無罪不受連坐。又減省租賦、徭役,令郡國勿須向朝廷獻納,以施惠天下。百姓鰥寡孤獨及老弱窮困者,開倉賑濟撫恤。為勸勉農桑、發展生產,開籍田,率群臣躬耕壟畝,並計戶口多寡,設置三老、孝悌、力田,以教導百姓,力農務本。    
 
劉恆善納諫,注意選拔賢才,下詔:令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薦賢良、方正,以及能直言極諫者,親自策問,聽其議論對策,加以採納錄用。對邊塞匈奴,則恩威並施,或曉以大義,結和親之好,若遇寇擾,則選派邊將,加強屯戍,鞏固邊防。因之國家安定,海內殷富,以後,漢景帝繼承其遺風,史稱「文景之治」。前157年卒,諡曰文帝。

三、漢文帝救助貧困之人

《資治通鑑》卷13記載:
 
漢文帝下詔賑濟失妻的人、寡婦、孤兒和沒有兒女而窮困的人。文帝還下令:「年齡在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給米、肉、酒若干;年齡在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賜給帛和絮若干。對必需上門賜給不滿九十歲老人的東西(本人無力出門者),由嗇夫、令史,給他們送到家;郡國二千石長官,還要派遣監察的都吏,循環監察,所管各縣對於不按照詔書辦理的人,給予懲罰和督促。
    
四、景公初不救災,宰相哭泣,奮勇濟民!

《資治通鑑》卷1記載:

齊景公時,一連下了十七天雨。景公卻夜以繼日地飲酒。晏子請求發放糧食救濟災民,多次請求,都未得到允許。景公反而命令伯遽,巡視全國,尋找能歌善舞的人。晏子聽說後,很不高興,於是把家中的糧食分發給災民,並把裝糧食的用具放在路邊,自己步行,去見景公說:「下了十七天的雨,一個鄉有幾十家房屋被毀壞,一個村莊有好幾家飢餓之百姓,年老體弱的人,挨凍沒有禦寒的粗布衣,挨餓沒有糧食充飢,步履艱難不能行走的人,四處張望,沒有訴說災難之處。君王不憐憫百姓,卻日夜飲酒作樂,命令全國選送能歌善舞的人沒有止境,宮中的馬,吃著府庫的糧食,獵狗飽吃牛羊豬狗肉,後宮嬪妃都有充足的美食。對待犬馬、嬪妃,不是太豐厚了嗎?對待黎民百姓不是太刻薄了嗎?鄉裡的百姓貧窮,而無處投訴,就不會喜歡君王了;飢餓而無處求援,也不會喜歡君王了。我是手持簡策、百官跟隨的宰相,讓百姓饑寒交迫而無處申訴,使君王沉湎於酒色,拋棄百姓而不加憐憫,我的罪責實在太大了!」晏子兩次跪拜後,哭泣,請求辭職,並且快步走出宮門。晏子含淚,命令管倉庫的官員,去巡視災民,家裡有種子而沒糧食吃的人家,發給足夠一個月吃的糧食,沒有種子的人家,發給足夠食用一年的糧食。沒有柴草貯備的人家,發給他們柴草,使他們足以度過水災。又命柏遽,巡視百姓,房屋坍塌不能抵禦風雨的,發給金錢,尋找百姓中缺少用度、經濟困難的人,限三天內完畢,超過期限就是巡視官員玩忽職守,應當治罪。

晏子含淚濟民,奮勇有序,官民感激,齊心合力。

齊景公得知,悔悟,即離開後宮,減少肉食,撤掉酒宴,馬不吃府庫之糧,獵狗不吃肉粥,嬪妃減少美食,左右幸臣,減少賞賜。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