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解三國(13):定三國 傳三才

劉如


【正見網2019年10月24日】

董卓逼迫大臣廢帝的事情一旦發生,就意味著「帝非帝,王非王」的預言完全應驗。那麼有人會問了,既然歷史是天定的,那麼為何在漢末會是三國並存的設定,而不是四國或者五國六國;為何不像之前的朝代出現暴君或者昏君就正常結束,非要反覆出現權臣挾天子或者奉天子令諸侯的現象,讓人永遠記住呢?

三國傳三才

作者寫演義,既然是站在神傳文化的角度在寫,當然會明白,一切不僅皆有定數,還有為人留下何種文化的目的。當歷史出現三國,就意味著要明確定下和運用天地人三才的概念,這個概念要普遍被大眾認知,讓人永遠不會忘記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讓後世的帝王將相、賢才名士,對天地懷有敬畏和感恩之心,永遠記住自己的來源,不敢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三國代表「天地人」三才的內涵,在《演義》中是通過諸葛亮講出來的,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明確地道明了這一概念。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不管我們對這個故事是否能夠完整記住,至少知道了三國各自擁有的優勢,那就是曹操占據「天時」,劉備擁有「人和」,而東吳得到的是「地利」。也就是說,諸葛亮將三國各自擁有的天安排好的突出的因素,按天地人三才的概念進行了劃分,表面講的是戰爭各自擁有的優勢,實際上就在傳遞三才必須合在一起的文化觀,等於早早給出了提示:這三個國家,雖然各自擁有不同的優勢,能暫時出現一段並存和鼎立的局面,終究不能長久,只有天地人三個條件合在一起,才能完成中原的統一,因此,三個國家最後都會滅亡。哪個國家的君主也無法達成目標,沒有天命最後統一這塊土地。

三國的出現,很顯然,就是告知人們,天地人三才,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都不能成就大業。這就是作者看到的諸葛亮的大才和大智,用生動的故事,配合人當時的戰時狀態和成就大業的欲求,講出了這個三才的文化實質,配合這段歷史,將這段歷史要傳達的一個宏大的文化觀,生動地傳遞給了廣大的普通百姓。因為有這段三國的歷史,這個三才的內涵,才會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

劉備與曹操  皆有豁達的天命觀

這個天地人三才的文化,到了宋代,被正式寫進了《三字經》,成為學童教育的教科書內容。因此,我們五千年的正統文化,從來都是敬天信神的文化,人們因此順天意,知天命,恪守道義,不敢違背,在這樣的心態下盡心完成人的事情,成敗,都會交給天命。劉備,曹操,這兩大書中刻畫的對立面的英雄,儘管很多細節也許並非等同歷史,但無論如何刻畫,他們都具有豁達的天命觀。

比如曹操仗義刺殺董卓不成,自己就承認這是天意,又比如赤壁之戰,曹操損失了百萬大軍,最後敗走華容道,他幾次在逃命途中,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幾乎沒命,依然還能豪放地大笑,大家想想,若非深信天命,生死定數,哪能如此洒脫地對待損失百萬大軍的勝敗,一般人早就崩潰了。

再看看劉備,當諸葛亮告知劉備,讓受過曹操厚恩的關羽守華容道,原因就在曹操命不該絕,天像如此,自己是在順天意,所以就故意安排讓關羽放過曹操,順天意的同時,也成全了關羽的義舉,還了之前曹操厚待關羽的恩情。這時,劉備恍然大悟,一點也沒怪罪諸葛亮放過了除掉對手曹操最為難得的機會。這些故事,都在講述著古人對天地的敬畏之心。沒有這樣的天命觀,不懂世間人的歷史是天象的演化,人各有命,就會將得失成敗看得很重,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英雄豪傑。因此知天命,並非消極,反而會豁達。

從這個角度來看,歷朝歷代輔佐帝王開國的名臣賢相,都非常人,尤其是被看成第一代帝王之師的商朝的賢相伊尹,也就是上次盧植提到的有資格廢除太甲王的丞相,其智慧不會比諸葛亮低,三國中的諸葛亮,我們說過,幾乎就是他的角色,他們這些王佐大才,是天賦的,早就明白自己的天命,對天下大勢一清二楚,每一件事,不過都是順天意而行,絕對不會對人世間的功名利祿看得有多重,對帝王之位,根本不會動心。因此,這樣的毫無私慾的大才,才有資格論及帝王的廢立。

帝非帝  幾十年  難解之謎

那麼第二個問題,就是董卓廢少帝後,就會正式開始了權臣挾持漢獻帝的歷史,當然曹操的真實歷史真相應該是奉天子令諸侯,這個我們不去分辨,因為這裡講的是小說中被藝術加工後的文學形像,我們只講這段歷史很特殊,明明漢靈帝這個昏君駕崩後,很快就應該結束漢朝了,偏偏從董卓開始,經歷了好幾撥權臣的替換,漢獻帝這個末代天子實際上都是沒有實權了的,等於留下了一個帝王的虛名,維持了幾十年「帝非帝」的歷史,說天下有定主吧,其實已經做不了任何事情,等同沒有,說沒有吧,名義尚在。而且他本人還天資聰慧,毫無過失,既不昏庸也不暴虐,結束在這樣的帝王手中,延續了32年,這樣的歷史安排真的很特殊,讓人感到十分意外,很多研究歷史的學者都會感到困惑,也有很多人因此十分同情漢獻帝的遭遇。

要想解開這個迷團,我們就要從天意重新返回到人理。這兩個問題都解開後,就可以接著董卓廢帝的章回往下走了。(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