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他人兒子患惡疾 改過從善皆痊癒

劉曉


【正見網2022年05月15日】

《太上感應篇》上有這麼一句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意思是看到他人得到什麼東西或取得什麼成就,要象自己得到什麼東西或取得什麼成就一樣開心,而不是心生嫉妒;看見他人失去什麼東西或者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要象自己失去什麼東西或者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一般,為之難過,而不是幸災樂禍。即要以同理心對待他人。如果做不到,就會失德,甚至遭到報應。

東周燕國有一任宰相名叫薛瑗,他位居相位,卻不能做到以同理心對待他人,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心生嫉妒,好像自己失去了什麼:看到別人有所失,內心就很高興,好像自己得到了什麼。也就是說,他根本看不到別人有才能,有好名聲。因為他是這樣的人,所以沒有向燕王推薦一個賢能之士。對於別人推薦的能臣,他則想盡辦法阻撓,不讓燕王重用他們。

作為宰相,薛瑗這樣做就是在誤國誤君,結果晚年時報應降臨。他的十個兒子中,一個死在獄中,其餘幾個兒子或是瞎子,或是聾子啞巴,或是得了怪病,佝僂痴傻。

他的友人公明子皋經過他家,便問薛瑗:「先生究竟做了什麼事情,以至於全家遭此禍事?」薛璦說:「想來想去,應該是我在當宰相時,未曾舉薦過一個人,也不曾接納過一個人,看見賢能之人就像看到了仇人。看見別人失去什麼,就好像自己得到了什麼;看見別人得到什麼,就好像自己失去什麼,恨不能自己得到。」

公明子皋聽後嘆道:「先生這樣妒忌他人,是要招來滅門之禍啊。現在已經殃及子孫,使他們受到了惡報。」

薛璦聽罷,神色憂懼,心魂茫然,稽首表示知道自己錯了,希望可以有機會改過。子皋對他說:「天雖高高在上,但卻明察秋毫,行惡者必遭殃,行善事者必有福氣,改惡從善,不怕晚。」然後,送給他赤松子《中誡經》一書,讓他好生依此而行。《中誡經》是以黃帝和仙人赤松子對話的形式,向世人闡述了大道的至簡至易,告誡人們要積德行善。

從此,薛璦遵照此書教誨,積德行善,看見別人有所失,心下為之悲傷,見人有所得,內心喜悅。他還將之前積攢的金帛錢穀,散發給孤寡貧窮之人,時常救濟窮困,對他人十分寬容,不追求華美的服飾,不貪美味,敬天地,信鬼神,知足儉約。

數年後,薛璦兒子的疾病都痊癒了,這是「天之報善也」。

參考資料:《赤松子中誡經序》
                   《太上感應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