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4年10月29日】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
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甚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因此,每當發生旱災,人們都會向上天祈求降雨。現代人或許只是把這種做法當作古人愚昧和迷信的一種自我安慰。但如果仔細探究其背後的歷史,我們便會發現一幅完全不一樣的圖景。
大雩禮
雩,乃吁嗟求雨之祭也。至周朝起直至清朝,大雩禮一直是官方主要的祈雨儀式,也是古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正史中,都對雩禮有詳細的記載。《禮記》載:「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實。」雨水的充盈預示著收成的豐歉,所以大雩一直受到帝王的重視,其祭祀的規模也非常之隆重。
上古之時,雩禮就已經是一種規模宏大的祭祀儀式了,「古者大雩之祀,命樂正習盛樂、舞皇舞。蓋假聲容之和,以宣陰陽之氣。請於三獻禮成之後,九奏樂止之時,樂奏《雲門之舞》。仍命儒臣括《雲漢》詩詞,制《雲門》一曲,使文武舞士並舞而歌之。蓋《雲門》者,帝堯之樂,《周官》以祀天神,取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也。且請增鼓吹數番,教舞童百人,青衣執羽,繞壇歌《雲門之曲》而舞,曲凡九成。」 (《明史》)雩禮儀式的場面莊嚴神聖,需要專業的舞蹈者、吹奏者和百名兒童配合盛大的音樂共同完成對天神的祭祀,以祈降雨。
宋朝時,祀天的儀禮有四種,大雩仍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皆於圜丘或別立壇。季秋大饗明堂。惟冬至之郊,則三歲一舉,合祭天地焉。」(《宋史》)
明朝時嘉靖帝親自行大雩禮,「乃建崇雩壇於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為制一成,歲旱則禱,奉太祖配。」(《明史》)
當然,雩禮不只是舉行儀式而已,「四月後旱,則祈雨,行七事:一,理冤獄及失職者;二 ,振鰥寡孤獨者;三,省繇輕賦;四,舉進賢良;五,黜退貪邪;六,命會男女,恤怨曠;七,撤膳羞,弛樂懸而不作。天子又降法服。七日,乃祈社稷;七日,乃祈山林川澤常興雲雨者;七日,乃祈群廟之主於太廟;七日,乃祈古來百辟卿士有益於人者;七日,乃大雩,祈上帝,遍祈所有事者。」(《隋史》)四月過後如果不降雨,天子就應該自省為政的過失,及時處理冤獄和失職的官員、減輕賦稅、招賢納士等七大項事務。古人認為,天災人禍乃是上天對當政者警示,故而皇帝要反躬內省,以安天心。
而清聖祖康熙在位期間,幾乎年年親自祈雨,《清聖祖實錄》曾記載,一次全國發生旱災,康熙在宮中祈禱,長跪了三個晝夜,只吃點清淡的菜,連油和醬都不敢用。第四天康熙徒步到天壇再祈禱,忽然間雲雨大作,步行回來時地上的水都漫過了鞋。後來各省的人來京講述,才知道那一天全國各省都下了雨。相信上天的提醒並反省自己的過失,這大概是古人和今人最大的不同之處。
損陽益陰
眾所周知,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之說在儒學上的地位非常之高,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一位求雨「高手」。根據《史記》記載,董仲舒能「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他以損陽益陰的方式求雨,竟然沒有一次不成功的,在這樣高的成功率之下,天人感應之說也由此深入了歷代中國人的心中。
那麼董仲舒是如何求雨的呢?在他所著的《春秋繁露》中記載著明確的方法:「春旱求雨,令縣邑以水日禱社稷山川,家人祀戶,無伐名木,無斬山林,暴巫,聚尪,八日於邑東門之外,為四通之壇,方八尺,植蒼繒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魚八、玄酒、具清酒、膊脯,擇巫之潔清辯利者以為祝,祝齋三日,服蒼衣,先再拜,乃跪陳,陳已,復再拜,乃起。」這種求雨的方式非常之複雜,縣邑要選擇水日進行,讓民眾向社稷山川祈禱,家裡人要祭戶神,並禁止人們砍伐,而且對築壇的樣式、祝告的禱文、禁忌、供品、儀軌等方方面面都有詳細的規定。
董仲舒所記載的求雨之法,因季節變化而各有不同。對於冬天祈雨,還需要「舞龍六日,禱於名山以助之」。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現代的人們或許已經不再明白舞龍的真實目的,但這種舞龍的傳統如今仍在中國各地流行。
僧人求雨
自從佛教東傳後,有不少高僧大德之士為弘揚佛法、普濟世人,都曾顯示過祈雨的神跡。他們或者結壇念咒,或誦讀經文,或運用神通,祈雨的方式很多且都非常之靈驗。
東晉時潯陽大旱,慧遠法師便曾誦經祈雨。「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高僧傳》)
貞觀三年(629),京師連續大半年無雨,唐太宗下詔普令雩祀,但是諸祈不遂。後來太宗敕召高僧明淨入京祈雨。明淨先後兩次祈雨成功,太宗敕令總度三千僧以酬謝明淨法師的功德。
唐代高僧善無畏也懂得如何祈雨,他翻譯的《尊勝佛頂真言修瑜伽儀軌》一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祈雨壇的製造規定和要求。一次,善無畏應唐玄宗請求同意祈雨,「乃盛一缽水,以小刀攪之,梵言數百咒之,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於缽底。畏且攪且咒,頃之,有白氣自缽而興,逕上數尺,稍稍引去。」(《宋高僧傳》)善無畏可用咒語馭龍降雨,有如《西遊記》中的情節,實在神奇。
而密宗高僧不空,其祈雨事跡也廣為流傳。「大曆七年(772),京師春夏不雨,中使李憲誠奉召,請不空祈雨,不空依法祈請,大雨豐足。」(《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不得不說,佛教傳入中國之時,其僧人顯示的大量神跡也是其在華夏神州紮根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人求雨
當然,除了僧人外,道家的修煉者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許多多求雨的神跡。直到中共篡權之前,中國還有道士登壇建醮,焚香設幡,畫符燒符等的方式進行求雨。在《道藏》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許許多多關於求雨的符文和咒語,並有詳細的儀軌和流程。
三國時有一位道家高人葛玄,他是左慈的徒弟,也是晉代煉丹家葛洪的從祖。一次他曾為吳帝畫符求雨,大雨便頃刻而至。「嘗與吳主坐樓上,見作請雨土人,帝曰:『百姓思雨,寧可得乎?』玄曰:『雨易得耳!』乃書符著社中,頃刻間,天地晦冥,大雨流淹。」 (《搜神記》)
東漢末年,孫策因嫉妒于吉信徒眾多,找了個理由便要殺他,孫策「令人縛置地上暴之,使請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當原赦;不爾,行誅。俄而雲氣上蒸,膚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總至,溪澗盈溢。」(《搜神記》)于吉道法高深,常常為人們無償治病,受到吳地人的崇信。可即便於吉準時求得大雨,仍然無法打消孫策的殺心。在殺了于吉後,孫策也遭報早亡,令人唏噓。
前文說到僧人能馭龍降雨,其實修道之人也不例外,據《神仙傳》記載,有一個叫葛起的道人,「天大早時,能至淵中召龍出,催促便升天,即使降雨,數數如此。一旦,乘龍而去,與諸親故辭別,遂不復還矣。」不論是佛家還是道家,甚至是許多民間的求雨方式中,龍一直占據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
結語
如今,在中共無神論的宣傳下,中國人善良的品質逐漸被狂妄和爭鬥心所取代,還在造就著大量的不信神、不服天、無仁愛、唯我獨尊的年輕人。當人聽不懂上天的教誨而無惡不作時,地震、海嘯、洪水、乾旱、瘟疫便越演越烈。此時,人們只會造出更多所謂的「科學」名詞來解釋災害的成因,謂之自然現象。而求雨,則徹底淪落為所謂「迷信」之人的愚昧之舉了。
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上天慈悲於人,總會在人偏離道德標準之時,用各種異象提醒、警示人們,而人們在虔誠的信仰中,在反思己過的道德重塑中,又總會有神跡出現。或許,這就是古人虔誠求雨的內涵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