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漫步:青蒿

容子


【正見網2005年01月17日】

中藥青蒿治療瘧疾不引發抗藥性的功用被現代科學家發現後而被視為救治瘧疾患者的靈丹妙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發展部的發言人聲稱:「它是未來治療瘧疾的一線希望所在。」

青蒿治療瘧疾的功能在西漢馬王堆墓(公元前206~公元後23年)出土的絲片裡已有記載:「青蒿治瘧」;葛洪《肘後備急方》(公元281~340年)中,提到了六種瘧:瘧疾、老瘧、溫瘧、瘴瘧、勞瘧、瘧兼痢,並且提出治療方法,其中提到了用青蒿抗瘧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公元1596年)記載了青蒿治瘧的配方。青蒿性寒,味苦、辛。清熱解暑,除蒸,截瘧。

早在三國時代就有了關於華佗用青蒿治療瘧疾的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裡採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裡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並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鑑:「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