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五律(三十二)臨洞庭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2月1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lín dòng tíng
臨洞庭

mèng hào rán
孟浩然

bā yuè hú shuǐ píng ,hán xū hùn tài qīng 。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qì zhēng yún mèng zé ,bō hàn yuè yáng chéng 。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yù jì wú zhōu jí ,duān jū chǐ shèng míng 。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 ,tú yǒu xiàn yú qíng 。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ㄌㄧㄣˊㄉㄨㄥˋㄊㄧㄥˊ  ㄇㄥˋㄏㄠˋㄖㄢˊ 
臨洞庭 孟浩然

ㄅㄚ ㄩㄝˋㄏㄨˊㄕㄨㄟˇㄆㄧㄥˊ,ㄏㄢˊㄒㄩ ㄏㄨㄣˋㄊㄞˋㄑㄧㄥ 。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ㄑㄧˋㄓㄥ ㄩㄣˊㄇㄥˋㄗㄜˊ,ㄅㄛ ㄏㄢˋㄩㄝˋㄧㄤˊㄔㄥˊ。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ㄩˋㄐㄧˋㄨˊㄓㄡ ㄐㄧˊ,ㄉㄨㄢ ㄐㄩ ㄔˇㄕㄥˋㄇㄧㄥˊ。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ㄗㄨㄛˋㄍㄨㄢ ㄔㄨㄟˊㄉㄧㄠˋㄓㄜˇ,ㄊㄨˊㄧㄡˇㄒㄧㄢˋㄩˊㄑㄧㄥˊ。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者】

孟浩然,名不可考,以字行,唐朝湖北襄陽人。生於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卒於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享年五十二歲。年少時隱居在鹿門山,喜仗義勇為,救人危難,人稱孟鹿門。四十歲應進士落第,漫遊吳越山水。和王維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合稱“王孟”。

【批註】

﹙1﹚ 臨洞庭:這首詩的詩題。亦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張丞相指張九齡。
﹙2﹚ 涵:包含。
﹙3﹚ 虛:指天空。
﹙4﹚ 混:揉合摻雜。
﹙5﹚ 太清:指天空。
﹙6﹚ 雲夢澤:古代大澤名。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的北部,後淤塞成陸地。洞庭湖是古雲夢澤的殘餘。
﹙7﹚ 撼:搖動。
﹙8﹚ 濟:渡水。
﹙9﹚ 舟楫:船和划水的槳。
﹙10﹚ 端居:平日的生活起居。又作閒居解。
﹙11﹚ 恥:愧對。
﹙12﹚ 聖明:指英明的皇帝。
﹙13﹚ 垂釣者:釣魚人。此處隱喻那些能施展抱負的人。
﹙14﹚ 徒有:只有。
﹙15﹚ 羨魚:羨慕人家得到魚。

【語譯】

八月的洞庭湖水漲的與岸一樣平,水天相連混為一色。水氣瀰漫在雲夢澤上,波濤撼動著岳陽城。雖想渡水可是卻沒有船隻,閒散在家不能為國效力,覺得有愧於聖明的時代。看到那些握竿釣魚的人,我只有羨慕的份了。

【詩中有話】

一直以來大家都把這首詩當做是一首干祿求官的詩,可也是詩人吐露心聲的話。如果這首詩不是拿給張九齡﹙時任丞相﹚的話,那我們又要怎麼去解讀呢?據《唐才子傳》記載,詩人是一位好節義,又謙恭退讓的的君子,他年輕的時候隱居在鹿門山,一直到四十歲才到京師長安找尋出仕的機會。他在長安才名日高,與很多名士交往,也獲得朝中大臣如張九齡、王維等人的稱道,甚至於在不預期的情況下與當時的皇帝唐玄宗相遇,而玄宗也因久聞其名而很高興見到他,若是一般狀況下,豈不是青雲有梯了嗎?可是偏偏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自謙詩,讓玄宗誤會了,不但沒有起用,還把他放回終南山,從此與仕途絕緣,以布衣終老。對於這樣的一種人生際遇,歷來有很多人都替詩人感到委屈,甚至詩人自己也有“羨魚情”之嘆。殊不知宇宙有“不失不得”的法理在,雖然他失去成為一代名臣的機會,但卻獲得了文學上的成就,留下不朽的詩篇,至今依然傳誦不已,甚至為他圖像造亭來紀念,這就不是一般為官的人所能望其項背的了。所以古人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很有道理的,可不要因一時的失意就失去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標,也許你的人生在另外一個境界中會大放光芒。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