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七絕(十三)清明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2月0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qīng míng
清明

wáng yǔ chēng
王禹偁

wú huā wú jiǔ guò qīng míng,
無花無酒過清明,
xìng wèi xiāo rán sì yě sēng。
興味蕭然似野僧。
zuó rì lín jiā qǐ xīn huǒ,
昨日鄰家乞新火,
xiǎo chuāng fēn yǔ dú shū dēng。
曉窗分與讀書燈。

ㄑㄧㄥ ㄇㄧㄥˊ 
清明

ㄨㄤˊㄩˇㄔㄥ
王禹偁

ㄨˊㄏㄨㄚ ㄨˊㄐㄧㄡˇㄍㄨㄛˋㄑㄧㄥ ㄇㄧㄥˊ,
無花無酒過清明,
ㄒㄧㄥˋㄨㄟˋㄒㄧㄠ ㄖㄢˊㄙˋㄧㄝˇㄙㄥ。
興味蕭然似野僧。
ㄗㄨㄛˊㄖˋㄌㄧㄣˊㄐㄧㄚ ㄑㄧˇㄒㄧㄣ ㄏㄨㄛˇ,
昨日鄰家乞新火,
ㄒㄧㄠˇㄔㄨㄤ ㄈㄣ ㄩˇㄉㄨˊㄕㄨ ㄉㄥ。
曉窗分與讀書燈。
 
【作者】

王禹偁,字符之,巨野(今屬山東)人。生於五代北漢干佑七年(954年),卒於北宗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享年四十八歲。世代為農家,但九歲就能寫出好文章。宋太宗時考中進士(983年),官至禮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禹偁清廉愛民,正直敢言而不畏權勢,因此多次被貶,曾貶至黃州,又稱“王黃州”。反對宋初詩文的浮華,提倡杜甫和白居易樸實的詩風,開創了宋初詩文復古之風。

【注釋】

(1)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西曆四月四日或五日、六日。
(2)興味:趣味。
(3)蕭然:空寂冷清。
(4)野僧:山野間的和尚。
(5)乞:求取。
(6)新火:古代取火不易,火種保留一年,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禁用火,熄滅火種後,清明節再鑽木取火。唐宋時期,以清明日鑽得的新火點燃蠟燭,賞賜百官,稱“賜新火”、“清明火”。
(7)曉:天剛亮時。
(8)與:給予。

【語譯】

我在沒有花也沒有酒的情況下度過了清明節,冷清無趣就好似山野中的僧人。昨日向鄰居討取了新的火種,清晨的窗下正好分給讀書用的燈火。

【詩中有話】

寒食節與清明節因為日期相近,逐漸合而為一,《唐會要》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下令:“寒食上墓……宜許上墓用拜掃禮”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詔令:“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加到七天假期,一直延續到宋代,讓官員能從容進行掃墓之事,寒時清明是當時很重要的全國性節日,清明換新火等活動也成為寒食節的一部分。

寒食清明的活動,除了掃墓祭祖,還有踏青、賞花、插柳、飲酒、踢足球、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禹偁出身貧苦的農家,當別人團聚春遊,賞花飲酒的時候,他無花可賞,無酒可享,索然無味的度過清明節,有如雲遊山野的僧侶。禹偁用昨天討來的新火,點燃窗前的油燈,清晨時分也能自得其樂的讀起書來。

禹偁能安於貧困且人品高潔,可從他的做事態度看出來。宋真宗時,他參與編修《太祖實錄》,因直書史實而觸怒了當朝宰相,被貶為黃州知府,曾作《三黜賦》以表明心志:“屈於身而不屈於道兮,雖百謫(zhé,ㄓㄜˊ,降職)而何虧!”雖然身分被降,但無虧於正道,就算被貶謫百次有有什麼關係呢!就他堅守正道的思想來看,清明時節的遊樂對他而言,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關於寒食清明節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為人和王禹偁非常相似,就是春秋時代的介之推。春秋晉文公流亡在外時,忠臣介之推曾背地裡自割其肉煮給文公吃。回國後晉文公賞賜功臣,介之推隱居綿山不肯領賞,文公以為焚山他應該會出來,不料介之推寧可被燒死也不願出山。(注)

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記載,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十九年才回國繼承王位,見到咎犯向文公邀功,介之推笑著說:“公子能復國是天意,你以為是自己的功勞求賞於君主,實在太羞恥了。我不願和這種人共事。”於是渡河歸隱。晉文公賞賜功臣時,介之推說:“偷取他人財物還稱為盜匪,何況貪求上天的功績以為是自己的努力?下有以下犯上之罪,上卻獎賞奸臣,上下互相矇騙,難以與他們共處啊!”介之推的母親說:“你何不求些封賞,窮死了又能怨誰呢?”介之推說:“責怪他們又自己去仿效這種錯誤的行為,罪過更大了。”母親說:“也讓他們知道你的心意如何?”介之推回答:“言語是立身處世的表現,自身要歸隱,又何必多說什麼?還去為自己辯解,是想要顯揚自己啊!”母親聽了很贊同,就和他一同隱居到死。介之推死後,文公將綿山封為介山,並說:“以此記下我的過錯,表揚介之推這位功成不居的善人吧!”

傳說介之推在山頂的柳樹下死去時,從他背脊堵住的樹洞中掏出一片衣服寫成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讀後痛哭,為紀念忠臣介之推,規定此日寒食禁火。次年晉文公再到此地悼念,燒焦的柳樹已經神奇的復活了,因介之推對他為政清明的期許,晉文公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註:東周春秋晉國史書《史乘》:“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戰國《莊子‧盜跖》:“介之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