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七絕(十四)清明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2月06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qīng míng
清明

dù mù
杜 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
清明時節雨紛紛,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
路上行人慾斷魂。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
借問酒家何處有?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
牧童遙指杏花村。

ㄑㄧㄥ ㄇㄧㄥˊ  ㄉㄨˋ ㄇㄨˋ 
清明 杜 牧

ㄑㄧㄥ ㄇㄧㄥˊㄕˊㄐㄧㄝˊㄩˇㄈㄣ ㄈㄣ ,
清明時節雨紛紛,

ㄌㄨˋㄕㄤˋㄒㄧㄥˊㄖㄣˊㄩˋㄉㄨㄢˋㄏㄨㄣˊ。
路上行人慾斷魂。

ㄐㄧㄝˋㄨㄣˋㄐㄧㄡˇㄐㄧㄚ ㄏㄜˊㄔㄨˋㄧㄡˇ?
借問酒家何處有?

ㄇㄨˋㄊㄨㄥˊㄧㄠˊㄓˇㄒㄧㄥˋㄏㄨㄚ ㄘㄨㄣ。
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於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享年五十。

杜牧才華橫溢,文章寫得很好,是大和二年的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他作的詩情感豪邁,語率驚人,曾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所以有人把他比做杜甫,並以“小杜”稱之來作區別。

【注釋】

﹙1﹚清明:中國黃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冬至﹙節氣名﹚後一百零六天,換算成西曆,約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唐代時,當日便有踏青、打鞦韆、親友相聚等活動。宋代起則加入掃墓的民俗活動,於是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的意義,一直延續到現代。
﹙2﹚紛紛:雜亂細密。
﹙3﹚斷魂:形容極度哀傷的樣子。
﹙4﹚借問:請問。
﹙5﹚酒家:賣酒的人家。
﹙6﹚杏花村:開滿杏花的村子。在今安徽省貴池縣,因杜牧詩而得名。

【語譯】

清明的時候下著綿綿的細雨。路上的行人哀傷的好像要斷魂似的。請問那裡有賣酒的人家呀?“就是那兒!”牧童指了指遠處開滿杏花的村子。

【詩中有話】

這是一首傳誦千百年而不輟的名詩,就算不知道何人所寫,大概也會吟誦一番。之所以會受到古今不同世代的人如此喜愛,除了用字淺白易懂,活潑生動外,就是詩人所寫的事與景,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也許我們還是詩人筆下的主角—“路上行人”呢!只是我們筆拙,無法傳神的表達出來而已。

至於詩中“欲斷魂”所指何事?因為沒有明說,所以大家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套進去,如此一來這首詩就更貼近我們了。最後詩人以“借問酒家何處有?”來暗示借酒可以消愁,這樣的敘述更是贏得眾人的心,因為不論你喝不喝酒,也不論是不是真的有效,“一醉能消萬古愁”的說法,卻被很多人認同,因為那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詩人說出自己的無奈也道出他人的心聲,所以這首詩傳誦千百年是有道理的。

不過“欲斷魂”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大約可從這首詩的詩題是“清明”,而不是“清明節”看出一些端倪,因為“清明”是節氣,是時序的標誌,雖然也有活動,但無紀念意義。“清明節”是節日,是經過一番演變整合而成的,它包含了“清明”的踏青、“寒食”的禁火及“掃墓”的習俗等三大部分,具有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尤其“清明掃墓”的活動是宋朝才開始的。在這之前掃墓沒有統一的時間,到了唐朝,將掃墓定為寒食節的活動之一,這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各有各的活動內容。因此認真說來“清明節”起始於宋朝。釐清了兩者的區別之後,我們至少知道當時詩人所說的“斷魂”不是為了思念先人,因為唐代的清明只是親友相聚、踏青、活動筋骨的日子,至於是想念遠方的親人不能相見,還是因為下雨影響了親友相聚的活動,或其它原因而愁眉苦臉,就不是我們所能臆測的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