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七絕(四十九)烏衣巷



【正見網2008年04月2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wū yī xiàng
烏衣巷

liú yǔ xí
劉禹錫

zhū què qiáo biān yě cǎo huā,wū yī xiàng kǒu xì yáng xiá。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jiù shí wáng xiè táng qián yàn,fēi rù xún cháng bó xìng jiā。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ㄨ ㄧ ㄒㄧㄤˋ
烏衣巷

ㄌㄧㄡˊㄩˇㄒㄧˊ
劉禹錫

ㄓㄨ ㄑㄩㄝˋㄑㄧㄠˊㄅㄧㄢ ㄧㄝˇㄘㄠˇㄏㄨㄚ,
朱雀橋邊野草花,
ㄨ ㄧ ㄒㄧㄤˋㄎㄡˇㄒㄧˋㄧㄤˊㄒㄧㄚˊ。
烏衣巷口夕陽斜。
ㄐㄧㄡˋㄕˊㄨㄤˊㄒㄧㄝˋㄊㄤˊㄑㄧㄢˊㄧㄢˋ,
舊時王謝堂前燕,
ㄈㄟ ㄖㄨˋㄒㄩㄣˊㄔㄤˊㄅㄛˊㄒㄧㄥˋㄐㄧㄚ。
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者】

劉禹錫,字夢得,唐彭城(在今江蘇)人,為匈奴後裔,官至太子賓客。生於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卒於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享年七十一歲。世代儒學相傳,禹錫又天資聰敏,從小就氣度不凡。雖官場上多次被貶,幾經調動,仍樂觀豁達,勤政愛民,受到人民愛戴,和當過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為他們建了三賢堂。禹錫詩作清新通俗,充滿豪氣,富民歌特色,被白居易譽為“詩豪”,與他並稱“劉白”,同為中唐的著名詩人。

【注釋】

(1)烏衣巷:建康(今江蘇南京)秦淮河南岸的地名,東晉時宰相王導、謝安等豪門貴族多聚居於此。三國時代吳國曾在此建營,兵士皆穿黑色軍裝,烏衣巷因而得名。
(2)朱雀橋:建康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可通往秦淮河南岸的烏衣巷。朱雀,紅色鳳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朱雀統領二十八星宿中的南天七宿,為南方之神。
(3)斜:古音讀xiá,ㄒㄧㄚˊ,現代讀xié,ㄒㄧㄝˊ。古詩中讀古音才合韻。
(4)王謝:指王導、謝安兩家世族,當時為六朝的名門望族。
(5)堂:廳堂。
(6)百:讀音bó,ㄅㄛˊ,語音bǎi,ㄅㄞˇ。

【語譯】

朱雀橋邊遍地野草野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照。從前在王導、謝安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飛到一般百姓家裡了。

【詩中有話】

南京最早在戰國時代名為金陵,東晉改名建康。〈烏衣巷〉是劉禹錫〈金陵五題〉五首詩中的第二首,是懷古詠史詩中的名篇,作於唐穆宗長慶四年~敬宗寶曆二年(824~826)任和州(安徽和縣)刺史期間。他寫這五首詩時還沒去過金陵,只因有人向他提到有關金陵的事物,想起舊時豪門世族的衰落,如今早已滄海桑田,引發他對世事無常的感慨。

六朝(三國吳、東晉、南北朝的宋齊梁陳)先後建都建康(南京),建康城曾經盛極一時。東晉宰相王導、謝安住在城南的烏衣巷,隔著秦淮河就是建康南門(朱雀門),橫跨秦淮河的朱雀橋成為當年公卿將相每天必經之路。近五百年後,唐朝詩人劉禹錫筆下的朱雀橋、烏衣巷,在夕陽餘暉中呈現一片荒蕪的景象。王導和謝安的故居有“來燕堂”,燕子喜歡在堂前築巢,如今王謝家族沒落難尋,燕子也就飛入平常百姓家裡了。

關於一代名相王導還有個著名的故事,《資治通鑑》記載,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導的堂兄王敦起兵作亂,王導在宮外等候降罪,劉隗勸晉元帝誅殺王家。大臣周伯仁進宮時,王導請他說情,周伯仁沒有搭理,但他在皇帝面前為王導仗義直言,說明王導的忠誠,還上書勸阻晉元帝。王敦入城後,問王導:“周伯仁為人如何?”王導不回答,周伯仁就被殺了,事後王導找到周伯仁申救自己的奏摺,不禁痛哭:“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三國時代東吳建造的南津大橋,在東晉這次的王敦之亂已被焚毀。晉成帝咸康二年(336年)重建朱雀橋,為預防戰事發生,新建的橋樑都是浮橋,抽掉橋板下的船,秦淮河就成為都城的天然屏障,朱雀橋是當時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橋中規模最大的。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謝安在橋上建高樓,樓上安置兩隻並棲的銅雀,名為朱雀觀。傳說朱雀統領南天七大星宿,為南方之神,東晉偏安江南,朱雀的建置或許有其深意。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南下攻滅南朝陳國,見到遠比隋朝京城繁華的建康,下令拆毀其所有建築,六朝古都因此毀於一旦,朱雀橋也再次被毀。唐朝以後,文人紛紛到此憑弔六朝遺蹟,而有不勝今昔之感。劉禹錫寫〈烏衣巷〉時,朱雀橋早已不在,卻因此詩使想像中的朱雀橋成為歷史名橋。五代後梁太祖干化四年(914年)又在此建橋,名為鎮淮橋。

有人說〈烏衣巷〉寫的是六朝悲劇,陳後主雖然昏庸,但世事變幻也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如今王導、謝安這兩位良相的代表已逝,南京烏衣巷卻因為這首傳頌千古的名詩,成為今日旅遊景點,然而有多少人真能看出詩中所表達的富貴如浮雲、世道本無常這千古不變的真理。或許劉禹錫已經領會其中的奧妙,所以對自己宦海浮沉的坎坷能豁達以對,晚年甚至走入了超脫無常的修煉之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