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七絕 (五十) 送使安西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4月2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sòng shǐ ān xī
送使安西

wáng wéi
王 維

wèi chéng zhāo yǔ yì qīng chén ,
渭城朝雨浥輕塵,
kè shè qīng qīng liǔ sè xīn 。
客舍青青柳色新。
quàn jūn gèng jìn yì bēi jiǔ ,
勸君更盡一杯酒,
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én 。
西出陽關無故人。

ㄙㄨㄥˋㄕˇㄢ ㄒㄧ  ㄨㄤˊㄨㄟˊ 
送使安西 王維

ㄨㄟˋㄔㄥˊㄓㄠ ㄩˇㄧˋㄑㄧㄥ ㄔㄣˊ,
渭城朝雨浥輕塵,
ㄎㄜˋㄕㄜˋㄑㄧㄥ ㄑㄧㄥ ㄌㄧㄡˇㄙㄜˋㄒㄧㄣ 。
客舍青青柳色新。
ㄑㄩㄢˋㄐㄩㄣ ㄍㄥˋㄐㄧㄣˋㄧˋㄅㄟ ㄐㄧㄡˇ,
勸君更盡一杯酒,
ㄒㄧ ㄔㄨ ㄧㄤˊㄍㄨㄢ ㄨˊㄍㄨˋㄖㄣˊ。
西出陽關無故人。

【作者】

王維,字摩詰,唐山西人,官至尚書右丞。生於武后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卒於肅宗干元二年(公元759年),享年六十一歲。天資聰慧,少年就以詩著稱,之後為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和孟浩然並稱“王孟”。他精通音律、草隸、詩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畫派,為“南宗畫之祖”,北宋蘇東坡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一生修佛,深受禪宗影響,佛教禪宗有《維摩詰經》,因為欽佩維摩詰,所以他自己名維,字摩詰,並寫了大量宣揚佛理的詠禪詩,故又稱“詩佛”。

【注釋】

﹙1﹚渭城:即秦朝的咸陽故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是唐代在長安送友出塞外時作別的地方。
﹙2﹚朝雨:早上的雨。
﹙3﹚浥:潤濕的樣子。
﹙4﹚客舍:旅客住的地方。即今日之旅館、飯店。
﹙5﹚陽關:古代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董灘,因在玉門關南方而得名。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主要線道,稱為南道,又稱“陽關大道”。

【語譯】

渭城早上的小雨把揚起的灰塵都潤濕了,也把旅店周圍的柳樹洗刷的更青翠。我勸你把這杯酒再幹了吧!因為西出陽關後就沒有相識的老友啦!

【詩中有話】

這是詩人送別友人元二到安西任職的詩,安西是當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簡稱,在龜茲,即現今的新疆庫車縣,距離長安有兩、三千公裡之遙,不但風土人情與中原相異,而且身處突厥、吐蕃諸國之間,人生地不熟的,那可真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征”,所以這是一場難分難捨的送行,要把這一段離情別緒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來,還真是不易。所幸一場及時的小雨觸動了詩人的心弦,營造了離情依依的氛圍,於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詩就此誕生。尤其“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千古絕唱。他用勸君更盡一杯酒的行動,來表達那種無法言語的複雜情緒,用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觸,來表達內心深處的關懷,真是神來之筆,以杯酒代千言,一切盡在不言中,又盡在其中。因此這首詩至今猶為許多離別的人所詠嘆。

前面說安西就是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它是唐朝管理西域﹙新疆省及中亞東部﹚的一個軍政機構的名稱,因為安西都護府在中國西部開發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就把它提出來介紹給大家。我們知道西域﹙新疆省及中亞東部﹚是中國的故土,早在紀元前六十年代漢宣帝時就曾經在烏壘王國﹙新疆輪台﹚設立都護府,可惜只維持了一百五、六十年,因朝廷無力西顧,而廢西域都護府,從此西域就像斷線風箏,遠離中國達五、六百年之久。一直到唐朝中國勢力再次向西推進時才又重回中國懷抱。唐朝西進是因為立國於新疆吐魯番一帶的高昌王國與西突厥汗國結盟,圍堵斷絕中國與西域的交通,幾經交涉無效後,遂在唐貞觀十四年﹙640年﹚,由大將侯君集率兵西征平定高昌王國,並在國都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市﹚設安西都護府,用以對付北面的西突厥。八年後(648年),唐大將突厥籍的阿史那社爾平定了龜茲及焉耆國,把安西都護府向西推進,遷至龜茲。還有兩個與龜茲王國一般大小的于闐、疏勒王國,則不戰而降。至此,整個西域除西突厥汗國外全部底定,於是就在焉耆、龜茲、于闐、疏勒設立四個軍事據點,稱為四鎮,由安西都護府統轄。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平定了西突厥,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顯慶三年(658年)又遷到龜茲,並升格為大都護府,使這一帶全部直接置於唐朝的統治之下,這是唐朝國力最盛的時期。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新掘起的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四鎮全失,直到二十二年後,才由大將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恢復了安西都護府。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成立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北路一帶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則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西的地區,以抵禦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將精銳的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占領隴右、河西,切斷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但安西四鎮留守的軍隊仍孤軍堅守達三十年之久,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才相繼陷落。

從這一段安西都護府的變動歷史過程中我們看到先民們開拓疆域的勇敢、犧牲精神與忠貞志節,也發現唯有內部政治清明才有強大的國力,也才有鞏固的疆域,否則一切的努力都是會落空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