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安史之亂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10日】

【原文】

安祿山(1)專制三道(2),陰蓄異志,殆將十年,以上(3)待之厚,欲俟上晏駕然(4)後作亂。會楊國忠(5)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祿山由是決意遽(6)反,獨與孔目官;太僕丞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將軍阿史那承慶密謀,自余將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來,屢饗士卒,秣馬厲兵(7)而已。會有奏事官自京師還,祿山詐(8)為敕書(9),悉召諸將示之曰:「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10)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眾愕然(11)相顧,莫敢異言。十一月,甲子(12),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13)、奚(14)、契丹(15)、室韋(16)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17)。命范陽節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18)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岩守大同(19);諸將皆引兵夜發。(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注釋】

(1)安祿山:唐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胡人。本姓康,隨母嫁突厥人,故改姓安。安祿山懂九種番語,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收為養子,立下許多戰功。因多次擊敗奚、契丹進犯,得到玄宗信任,後來成為東北邊軍的首領。
(2)三道:平盧、范陽及河東三個地區的節度使。
(3)上:皇上,此處指唐玄宗。
(4)駕然:皇上駕崩(過世)。
(5)楊國忠:本名楊釗,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唐玄宗時期的權臣,楊貴妃的堂兄。
(6)遽:急忙、緊迫。
(7)秣(音默)馬厲兵:餵飽牲口磨利兵器,積極做好作戰準備。
(8)詐:欺騙,假造。
(9)敕:帝王的詔令。
(10)討:征伐。
(11)愕然:受驚而失神的樣子。
(12)甲子:初九。
(13)同羅:位於外蒙古庫倫西之部落。
(14)奚:位於灤河上游之部落。
(15)契丹:位於遼河上游之部落。
(16)室韋:位於黑龍江省之部落。
(17)范陽:北京。
(18)平盧:遼寧省朝陽縣。
(19)大同:山西省朔縣。

【語譯參考】

安祿山身兼三個地區的節度使,陰謀叛變已將近十年,但因玄宗待他不薄,所以想等到玄宗死後再叛變。楊國忠因為和安祿山不合,多次向玄宗指控安祿山要謀反,但玄宗不相信;楊國忠多次故意做出激怒安祿山的事情,希望能讓他馬上謀反以便取信於玄宗。安祿山於是決定舉兵叛變,只與孔目官、太僕丞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以及將軍阿史那承慶等人密謀,其他的將領都不知情,他們只是覺得奇怪為何從八月以來,多次宴請士卒,餵飽戰馬,磨利兵器,準備打仗。此時有入朝奏事官從京師回來,安祿山就假造皇上的詔令,召來全部將領並告訴他們說:「皇上有密詔給我,讓我率兵入朝討伐楊國忠,你們應該聽從指揮隨軍行動。」大家聽了都很驚愕,彼此你看我我看你,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十一月初九,安祿山所率領的軍隊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部落共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叛變。命令范陽節度副使賈循留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留守平盧,別將高秀岩留守大同;其餘的將領都率兵在夜間出發。

【研析】

節度使之制度是由唐睿宗所創建,唐玄宗為防禦邊疆,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節度使起初只掌軍權,後來權力擴大至兼管民政及財政,以致於最後造成節度使跋扈的局面。「安史之亂」即為地方節度使發動反抗中央的叛亂。玄宗後期,貪圖享樂,愛聽阿諛逢迎的話,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沉溺於聲色,應該才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最主要原因。

「安史之亂」是安祿山及史思明所發動的反抗唐中央的叛亂。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范陽,第二年稱帝,國號大燕,後來並攻占長安,迫使玄宗逃往四川。757年,他被兒子安慶緒殺死。759年,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死安慶緒,自稱燕帝。2年後,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直到763年史朝義在唐軍的追擊下自殺,叛亂才被平息。「安史之亂」為期有8年之久,叛軍所到之處,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除重創北方經濟,亦削弱中央集權的勢力,是唐朝由強盛到衰敗的轉折點。唐玄宗前後期的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二者形成強烈對比,可說是歷史上得賢則安,失賢則亂的一個典型事證。

【延伸思考】

1、唐玄宗前期,任用賢能之士,開創了開元盛世。後期,則因貪圖享樂,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而導致「安史之亂」,重創唐朝的國力。從這段歷史,你體會到哪些道理?
2、發動「安史之亂」的二位人物,安祿山及史思明二人,最終都是被自己的兒子所殺。看到這段殘酷的歷史發展,你有何感想?

【參考書目】

1、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修訂本)(第4冊) 建宏出版社
2、《圖說中國歷史 》(京中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