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校教育特色舉隅:隋唐時代

默想 整理


【正見網2009年11月16日】

《通鑑綱目》:隋煬帝大業二年(西元606年),開始設置「進士科」,策試諸士,這樣一來,奠立了科舉取士的基礎,開導唐代科舉制度的先河。因此,科舉制度,隋開其端,至唐而備。

隋朝在教育制度方面,改革很多,悉為後來唐代所本。就學制而論:
教育行政權,總於「國子監」(原稱國子寺);於專究經典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以外,另設「書學」、「算學」、「律學」。

隋文帝時,詔天下郡縣皆置「博士」,習禮。自京畿以至地方,皆設學校,講誦之聲,道路不絕。《隋唐儒林傳序》說:「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到了煬帝時代,外事四夷,戎馬不息,師徒怠散,盜賊四起,空有建學之名,已無弘道之實了。

唐代學校制度,更較過去為完備。由京畿直接設立的學校,大概分為三系:

◎京城六學,是為直系──「國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統屬於「國子監」。「國子監」的性質,等於現在的「教育部」,長官稱為「國子祭酒」。六學中的前三學,似屬於大學性質;後三學似屬於專科學校性質。

◎旁系有二館──「弘文館」,歸「門下省」直轄;「崇文館」,歸「東宮」直轄。此二館資格較「六學」為高,而程度反較低。

◎醫學──亦屬於專科學校性質,另成一系,直轄於「太醫署」,不歸「國子監」管轄。

除以上三系外,還有「崇玄學」隸於「祠部」(備註),亦屬於大學性質;「集賢殿書院」隸於「中書省」,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研究院,但實際上不過為一「京畿圖書館」。

至於地方政府辦理的學校:

在各府有「府學」,各州有「州學」,各縣有「縣學」,縣內又有「市學」和「鎮學」。所有府、州、縣、市、鎮各學統屬直系,由「長史」主管(「長史」等於現在的教育廳長),再隸於「國子監」。各府各州和各市鎮另有「醫學」,乃屬於旁系。各地方政府辦理的各種學校,其性質介乎中、小學之間,其畢業生有可以直接應「鄉貢」的,亦有直接升入京城「四門學」的。

所有皇城(即京師)各學和地方各學的學生習業既成,每年仲冬由館監舉送到「尚書省」,和由州縣所舉送的「鄉貢」,重試於「禮部」,考取的和「鄉貢」取得同樣的出身(即資格)。

唐代初年,天下「明經」、「進士」出身由「學監」舉送考取的,都為人所重視,因為他們在官學中受過正式教育,終究較「鄉貢」高出一籌。到了後來科舉盛行的時候,士子都趨向於「鄉貢」的一途,而「國學」遂不復引人注意了。

◎「國子監」執掌邦國儒學訓導的政令,並統管「京師六學」。「監」設「祭酒」一人,為主管長官,以「司業」二員為副。「學」置「博士」、「助教」專門負責分經教授的責任,教法有講有讀。學生沒把一門經術學完之前,不能更換其他經書。

 ◎各學校教授的學科,舉例如下:

「國學」、「太學」、「四門學」皆以經術為主。凡是學習「孝經」、「論語」的共限一歲(一年時間);「尚書」、「公羊傳」、「榖梁傳」各一歲半;「易」、「詩」、「周禮」、「儀禮」各二歲;「禮記」、「左傳」各三歲。每日書寫學習,僅僅發給一幅紙而已,其間還得研習「時務策」,讀「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

書學以「石經三體」為主,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
算學則是「孫子」、「五曹」共限一歲;「九章」、「海島」共三歲;「張邱建」、「夏侯陽」各一歲;「周髀」、「五經算」共一歲;「綴術」四歲;「緝古」三歲;「記遺」、「三等數」皆應學習。

律學以律令為主科,兼習格式、法例。

◎考試的時間:

「國子監六學」的學生,在學期中,十日舉行一次「旬考」,年終舉行一次「歲考」;後來又有「月考」。唐憲宗元和元年(西元806年)國子祭酒馮伉奏:「其禮部所補學生,到日亦請准格帖試,然後給廚(供膳食)。後每月一度試,經年等第不進者,停廚。敕旨從之。」如此元和以後,監生又有「月考」,惟「月考」推行時,「旬考」恐已廢止。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置「修文館」於「門下省」,九年改為「弘文館」。同年九月太宗即位,大闡文教,於「弘文殿」中聚四部群書二十餘萬卷,於殿側置「弘文館」,選賢良文學之士,如虞世南、姚思廉、褚亮、歐陽詢、蔡允恭、葉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輪流值宿館中;上朝聽奏之暇,引入內殿,講論文義,或商量政事,常至深夜方罷。

褚遂良受命檢校館務,號為館主。當時僅為一研究和諮詢性質的機關,尚未成為作育人才之所。玄宗開元七年(西元719年),置學生三十八人,補為「弘文館」學生,如此一來才開始成為學生學習之所。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編制:「學士」人數未定,其職務是掌理圖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禮儀輕重,皆加以參議;「校書郎」二人,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以及「令史」、「典書」、「楷書手」等人員。學生的課試和舉選,和「國子監」的學生相同。

太宗貞觀十三年(西元639年),在「東宮」置「崇賢館」。高宗顯慶元年(西元656年),太子宏請於「崇賢館」置「學士」,並置生徒,始置學生二十人,都是皇族皇親和高官的子弟。上元三年(西元676年),因避太子名改為「崇文館」,「學士」掌理經籍圖書,教授諸生。又置「校書郎」二人,以及「令史」、「典書」、「楷書手」等人員。學生的課試和舉選,一如「弘文館」的例子。

◎「醫學」屬於「太醫署」,內分四門:

「醫學」計分五科:「體療科」──學程限七年;「瘡腫科」;「少小科」──以上兩科學程均限五年;「耳目口齒科」;「角法科」──以上兩科學程均限二年。以上各科均以「本草」和「甲乙脈經」為必修科目。置「醫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先讀諸經,後分科學習。

「針學」置「針博士」一人,「針師」十人,掌教「針生」以「經脈」「孔穴」,使識「浮沉澀滑」之候;又以「九針」為補瀉之法。「針生」二十人,習「素問」、「黃帝針經」、「明堂」、「脈訣」,兼習「流注」、「偃側」等圖,「赤烏」、「神針」等經。

「按摩學」置「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導引」之法,以消除人的「風」、「寒」、「暑」、「濕」、「飢」、「飽」、「勞」、「逸」八疾。凡屬因肢節腑臟壅積而發生的疾病,導而宣之,使內疾不留,外邪不入。若損傷折跌的,也以按摩方法醫治。

「咒禁學」置「咒禁博士」一人,「咒禁生」十人。「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和祓(音服)除為厲的方法,齋戒以受。

上列「醫學」四門學生的名額共八十五名,每月由「博士」考試,每季由「太醫令丞」考試,每年年終由「太常丞」總試,學業有成的,其待遇和「國子監」的學生相同。

玄宗開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年),西京和諸州各置「崇玄學」,是為道教有官學之始。天寶元年(西元742年),西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員,學生一百人,(諸州無常員)令習「老」、「莊」、「文」、「列」四子書,三年學成後,每年隨「貢舉人」例送至「門下省」,依「明經」例考試。

備註:「祠部」──曹魏時,尚書設有祠部,掌禮制,歷代沿襲之。北周始改為禮部;隋唐另置祠部曹,屬於禮部,專掌祠祀、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祝、醫藥等及僧尼簿籍。明代改為祠祭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