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劉梔一無所私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1月31日】

【原文】

先是帝賜梔(1)空名告身(2)千五百,命書填將佐之有功者。梔復檄上,謂不若自朝廷給之為榮,至是始具功狀以聞,凡統兵官之立功者,皆以上所賜碗帶予之;其有過者,則杖責之,斥為士伍。金人之始至也,游奕軍統領田守忠、正將李忠恃勇深入,皆手殺數十人而後死。梔厚加優恤,遂以犒軍銀帛十四萬匹兩均給將士,軍無私焉。

(出自《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三》)

【注釋】

(1)梔:劉梔(1098年~1162年),字信叔,宋朝名將。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滬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外表出眾。通曉兵法與風水五行之術,擅長射箭,聲音響亮如洪鐘,死後被尊為神。在浙江湖州市德清縣,有劉王爺廟。
(2)空名告身:未填姓名的補官文憑。

【語譯參考】

先前宋高宗賜給劉梔一千五百個空名告身,命令他填寫頒給有戰功的將領。劉梔又把空名告身繳回,聲稱不如自朝廷給付顯得榮耀。這時才開始把部將立功的情況報告朝廷,凡統兵官立功的,都以皇上所賜給的銀碗腰帶賞給;凡有過失的,則予以杖責,降級為士卒。

金兵剛開始入侵時,游奕軍統領田守忠、正將李忠恃勇深入敵中,都是親手殺敵數十人後才戰死。劉梔給他們豐厚的優恤,把朝廷犒軍的白銀和絲帛共十四萬兩、匹,平均分給將士,自己一無所私。

【研析】

獎懲自古以來就是鼓勵部屬效命與抑制違規過失的方法,不論是文官或武將,均以此作為升官或降職的依據。而武將在外,為了及時行使獎懲,因而有空名告身,讓主將在時效上鼓勵部屬。但劉梔覺得如此不夠慎重,若由朝廷頒發將更有榮耀,因而將空名告身繳回。其優點是上報朝廷,朝中可以掌握哪些人戰功較大,對以後任用人才管道較為暢通。另一方面,他對於為國犧牲的將士,從優撫恤,如此一來,更可激勵部屬無後顧之憂的為國效力。而對朝廷犒賞軍隊的物資,不以己利,無私的平分給將士,他大公無私的胸懷,就足以擄獲人心,讓部屬樂意為之效命,符合了帶人先帶心的準則。他慷慨深毅,有儒將風,金主完顏亮南下時,還下令有敢言梔姓名者,罪不赦。但最後他因為生病不能成功,宋廷贈開封儀同三司,賜其家銀三百兩,帛三百匹。後諡「武穆」。

【延伸思考】

1.一個人的心態,如果是為公的,部屬就會深受感動,樂意為他效命。但常人卻是為私的多,為公的少,請你分析原因為何會如此?
2.授權給前線將官及時封賞與回報朝廷再賞賜,兩者各有何優缺點?
3.劉梔能得部屬尊重,是因為他具備哪些高尚品德?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七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