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評議:網上通訊



【正見網2010年01月04日】

*特別通訊(需要儘快通知作者的事項):

*正見網2010年1月2日下載、審閱,1月3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詩八首(修改稿)

簡訊:其中「頌歌─獻給丁延暨正法時期大法弟子」一首,末句因亂碼而字數不全,因此暫未登載。請作者將該詩再寄一次,我們將儘快登載。

*正見網2010年1月1日下載、審閱,1月2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恭祝師尊元旦快樂! 正法路 宋詞

簡訊:這一首沒有登載。這種特殊情況的投稿,我們一般都要盡力修改使之合乎要求而及時登載。但這一首作品中失韻的地方比較多,不可能、也沒時間都改。我們收到時就元旦了,不加修改也只能登載於1月2日了。以後這類稿子請稍早一點寄來,萬一要改或請作者自改,也來得及。

*正見網2009年12月31日下載、審閱,2010年1月1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兩首沒有登載的詩歌:邪黨末日臨;法輪大法在心頭・採桑子

簡訊:第一首的韻腳中「明、京、兵、證、腥、橫、能、庭、評」屬「詞林正韻」第十一部;「通、痛、風、封」屬「詞林正韻」第一部;尾句韻腳「臨」屬「詞林正韻」第十三部。我們已經將「通、痛、風、封」四個韻腳修改了,但末句的「臨」不便改,因為該句內涵特殊,又是標題句。請坐者將尾句(包括標題)修改後再寄來投稿(把「臨」字改為第十一部中的平聲字)。

第二首,作者好像完全不知道「詞」是怎麼回事,就倒提著詞牌來投稿了!(詞牌應在前、標題應在後)。類似的情況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可見作者以前並未認真讀我們的「詩歌評議」,也沒有問一聲「填詞」是怎麼回事。按照作者的句讀安排,作為詩歌來發表是可以的,就當作一首句法特殊的詩歌來對待。唯一的問題是,這樣處理,每一首詞都變成四句的小詩了,因此第二、四句的韻腳要求平、仄相同了。但作者來稿中多數是平、仄不同的韻腳。可認真推敲一下,把每一首的兩個韻腳改得平仄相同,再寄來投稿。如果第二句韻腳是仄、第四句韻腳是平,又實在不好改,就不必改了吧。

*正見網2009年12月30日下載、審閱,12月31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詩二十七首

簡訊:來稿27首中,前面22首基本上都是把《轉法輪》裡的有關內容改寫為詩歌的形式。如果作為作者自己學法和學習詩歌寫作的一個綜合練習,那是可以的。但作為作品發表出來讓其他人閱讀,就不太恰當。一方面,師尊講法中特別說了不能把功法編為順口溜,何況是大法書呢;另一方面,這樣的作品對弟子和常人都不適合:他們都應該儘可能看原文。因此這22首沒有登載,而只登載了其餘幾首談修煉的詩歌。

原稿:在列車上

車廂密閉不透風,客悶舒身眼朦朧。
善意滿懷慈悲喚,聞得真相廣眾惺。
有緣不啻勇三退,更願轉傳勸親朋。
正念救人堅正念,恩師正法必成功。

簡評:四個韻腳中「朧、功」和「惺、朋」分屬第一部和第十一部,還是那個混押的老問題。

原稿:法網收惡首(聞西班牙國家法庭裁決逮捕中共迫害法輪功五惡首有感)

一聲霹靂震乾坤,中共惡魔驚喪魂。
西班牙國緝五惡,天降旨意法官申。
紅牆倒坍一轉瞬,赤政覆滅迫胸衿。
正法迅猛在收尾,法徒慈悲多救人。

簡訊:「迫胸衿」一語不知作者表達何義,請修改或作註解釋。

原稿:江南行

簡訊:此詩從內涵和表達方法上都不錯,是一首比較好的敘事詩。唯一的問題是在人稱的表達上有些混淆。從開頭一直到「其中兩朵當女兵」,作者都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但到「三花當中吾最鮮」時,突然換成第一人稱了。請作者在涉及人稱的地方仔細推敲一下,把人稱的安排明確起來,到底是第一還是第三人稱,從一開頭就明確無誤的給讀者一個清楚的印象。

來稿附言:編輯同修:您好!先寫的春聯投稿未發表。我向內找到了對寫春聯執著的心,這幾年寫了幾次,執著心出來了。二是春聯的內容忽視了世人的接受能力和大法弟子的承受能力和安全意識。從新看後刪除了一些,留下的這部份進行了修改,有的是適於大法弟子自己貼的對聯,有的是適於世人貼的。有不適當的,請編輯同修給予修改和刪除。

簡復:春聯是一種講真相的好形式。但我們一直登得很少,因為來稿中絕大多數都沒有達到對聯的要求。對聯(又稱「楹聯」、「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其唯一的要求就是兩句話要「成對」,不滿足這個要求就不算合格的對聯。「成對」就是兩句話要滿足「對仗」的要求,「對仗」是律詩中的一個要求(可參閱正見文章:【詩詞常識】(六) 對仗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2/15/20471.html) 比如你寄來的第一聯「春回大地」:神州遍地傳福音 千家萬戶福臨門。下聯有「千家萬戶」是兩個「數詞-名詞」結構,上聯前四字也必須是兩個「數詞-名詞」結構才對,而「神州遍地」就不是這種結構。上聯的「傳福音」是「動詞-名詞」結構,下聯的「福臨門」卻是「名詞-動詞-名詞」結構,完全不同了。而且,上下聯都有「福」字,它們對的字也應該是同一個字,但你的對聯中它對的是不同的字「臨」和「傳」。總之,你的對聯沒發表,主要是距離「成對」的要求還比較遠,如果要修改,也會修改得太多,所以就沒有登載。如果你周圍的弟子或常人喜歡你寫的對聯,你也可以為他們寫,貼上大法弟子寫的大法內涵的東西,總比甚麼也不貼好多了,比起貼那些不好、不正的東西就更好多了。但你心裡要明白自己寫的對聯還不合格。如果喜歡,可以先看上面的參考文章,再仔細琢磨網上弟子發表的對聯,慢慢的就越寫越好了。

◇◇◇ ◇◇◇

*正見網2009年12月6日下載、審閱,12月7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修禪 (原詩略)

評註:此詩總的說來寫的不錯,特別是第一詩節,所選「黨永信」之例子很好。但第二詩節頭兩句「優曇花開大法傳,不入廟宇可修禪」,直接將「大法」修煉說成「修禪」了,就不對了。師尊沒有用過的術語、名詞,特別是其它法門中的,我們千萬不要用,這是個原則性問題。請將「不入廟宇可修禪」修改一下,同時標題「修禪」也改一下,再寄來投稿。另外,末句「滿目蓮花正放天」建議改為「滿目蓮花綻藍天」,如覺此改不滿意,作者也可自己修改後一併寄來。

*正見網2009年12月7日下載、審閱,12月8日登載的詩歌:

原稿:一日--看《天道酬勤,有志竟成》有感

一日復一日,終有一日明。
笑殺邪惡魔,末日入幽冥!

一年復一年,終有一年春。
笑看紅花落,處處蓮花純。

牢記三件事,努力修己身。
功到自然成,蓮花載新神

修改與評註:原稿標題「一日」沒有很好的概括全詩的內容,因此改為「終有一日」。第二節末句「處處蓮花純」,後來作者擬改為「寰宇淨蓮純」,沒有原來的好,因此沒有改。第三節末句「蓮花載新神」,這個「蓮花」和上面「蓮花純」中的「蓮花」顯然不是同一個東西,但用了同一個名字,這就容易印起思維和形像上的混亂。因此將此句改為「蓮台坐新神」。登載之時,看到了作者再稿,將此句也改為了「蓮台坐新神」!既然想到一處了,自是皆大歡喜。

作者來稿附言:「一首詩中用一個物既用比喻的手法又指物體是否可以?例如這首詩中用蓮花既比喻大法弟子和又指物。我有顧慮,因此把第二個蓮花改成蓮台。……

另請教紀實小小說是啥意思?小小說,我理解的是假的藝術加工後的故事,怎麼再加個紀實?紀實不是真實的嗎?……」

簡復:同一物,既比喻人,又以物的形式出現,如果能做到不使讀者產生誤解,那是沒有問題的。但在詩歌裡這樣寫,如果不是長詩,則往往容易弄混,還是避免為好。順便說一句,作者說此詩中的「蓮花」是「比喻大法弟子」,這是作者自己的想法,這首詩本身沒有這個確定的內涵。它是比喻,讀者不會弄錯。但比喻甚麼?還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笑看紅花落,處處蓮花純」,這是連在一起的兩個比喻。第一個「紅花」顯然不是專用來比喻人的,因此第二個「蓮花」也不能肯定的說是比喻人。但它們比喻的內涵都包括了人的因素,比單是比喻人要大得多。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後面的「蓮花載新神」中的蓮花才必須修改,因為後面這個蓮花實際上是蓮台,不是我們空間這個蓮花,用同一個名字就不恰當了。這時就要用它本來的名字「蓮台」,才不至於和比喻內涵很大的「蓮花」混起來。作者想的是比喻大法弟子,那是因為我們的詩歌作者們經常用「蓮、梅」比喻大法弟子,成了習慣就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了。其實一般人是不會這樣去理解的,他們會按照詩歌自身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去理解。

作者說不理解「紀實小小說」,那是因為作者對「小說」的概念有誤解:「假的、藝術加工後的故事」。小說和其它文種的最大區別是它通常都要使用虛構的情節、虛構的人物,這在報告文學中是絕對不準許的。但「虛構」不等於是「假」。它只是一種特殊的處理素材的方式。虛構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但這個人物的性格乃至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從若干存在過的人物身上取來的;小說中的某一事件可能沒有發生過,但其中的每一環節都可能發生過。不同的小說,在虛構成份的多少和程度上也不同。「紀實小說」所記敘的事件是真正存在過的,小說作者只是增加了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猜測而虛構的細節。用了小說的處理方法,自然該叫小說了,不然讀者會把那些虛構的細節當成真有其事來談論甚至引用,那就亂了。類似的,比如「歷史小說」,所寫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得是真實的,但事件中的細節、人物的具體的言行,則可能是作者根據自己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來虛構的。還有自傳體小說,也是類似的,但其真實的成份就應該更大,否則會誤導讀者對一個名人產生不合實際的看法和評價。寫得好的小說,比真的還好;寫得不好的小說,比假的還壞。看看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遠遠超過「三國志」的影響;看看「文革」中出的鼓吹階級鬥爭的小說,專門挑起人間的鬥爭,敗壞人類道德,直接在毀人。

原稿:贊哈珀

哈珀執政整五年,譴責邪黨未改變。
京奧開幕拒出席,抵制紅朝不給臉。
首次訪華自信滿,堂堂正正講人權。
義正詞嚴辦交涉,黨魁理屈啞無言。
拉攏利誘全無效,寸步不讓意志堅。
公開呼籲促民主,正氣貫虹高九天。
楊威異邦獲廣贊,滿載而歸奏凱旋。

評註:寫人物,特別是現代人、外國人,不一定每個讀者都知道,因此最好用一段序或者加一個「注」來稍加解釋或介紹。有些人物當時可能很出名,多數人都知道,但過不久就被人忘記了。那時候的讀者讀到這首詩就摸不著頭腦了。另外,如果詩中人物的事跡或詩歌的內容只涉及到民主、自由或維權等,與修煉和救人關係不大,還是少寫為好。

原稿:雅賦(原文略)

作者來稿附言:近來我想作一些賦的嘗試,以前很喜歡讀,但對賦的寫作要求不太清楚,這是我的一篇習作,願能多給予指點。

簡復:以前一位作者也希望學習寫賦,為此在一篇評議中講了一下各類賦的特點以及我們的詩歌園地對賦的要求。作者可參看2009年6月29日詩歌評議。簡而言之,我們只考慮駢賦,故其主要難點在於對仗。一首律詩中無非就是兩組對仗句,要寫好就頗費力氣。若一首賦中來個十組、八組對仗句,要全部都對得工整,實非易事。況且如作者投稿那樣長的賦,其中的對仗句就遠非十組、八組了。作者的投稿,粗看後的感覺是:對「雅」的個人看法、感觸和評議。「雅」這個題目很大,可以牽涉到任何人任何物,所以作者才能暢所欲言,有很多話可說。但這樣寫缺乏目標,即使有目標也缺乏說服力。因此,增加其客觀性可能是一個可行的辦法。比如多舉古今雅人雅事,從中剝出自己希望講的道理來,那樣可能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另外,面鋪得太寬了不好,使讀者不得要領。這一點與詩歌類似:長的宜於敘事;短的便於抒懷。好詩好賦,就那幾句精彩的話,人能記住就好。多說的話非但無益,反而有害,言多必雜,言多必失嘛。從文字上看,作者也注意到了對稱結構與非對稱結構的交錯,給人一種駢散相間的感覺,至少與散文不同了;同時作者還注意到了儘可能用韻,這也是與散文相區別的重要特徵。但作者的對稱結構多數只是字數相等,沒有真正的駢對。而且字數上未加約束,因此沒有駢賦那種節奏感很強的特點。作為駢賦,最好還是在句子字數上講究一下。比如,「駢」的部份都按4-6句形,嚴格對仗;「散」的部份則可自由、鬆緩一點,有馳有張,自然就有力度而又不過於緊張。所投稿件,若將類似的內涵壓縮、精簡(比如砍掉一半),將「駢」的部份只留七、八組,可能就容易成功些。如果真覺意猶未盡,可以另寫一篇。詩詞文章都是一樣,寧願寫幾篇小的,不願寫一篇大的。特別是學習和試寫時更是如此。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