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5月05日】
明朝人李崧,是龔氏奶媽的丈夫。奶媽死後,所哺乳的小孩錫爵,五歲就成了孤兒。
小孩錫爵家中,原來的一個僕人,想要殺害孤兒,霸占小孩錫爵的家產。李崧發現了這個陰謀,就連夜背著小錫爵逃跑。
逃到城門時,大門已經關了。李崧跪下來哭號哀求,守門的人憐憫李崧,就把他放出城去。
李崧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才找到孤兒的外婆沈氏的家,在沈家安居下來。
沈氏看見李崧帶養外孫有恩,非常感動,命令家中奴僕,都聽李崧使喚,不可給李崧食剩菜殘湯。但李崧依然如故,盡職盡責,做一些粗笨活,吃一些剩菜殘湯。
小錫爵漸漸長大,後來考上了進土。錫爵感念李崧,要帶李崧同他去官府上任,而李崧卻不去,仍舊在沈老家勞動,短衣短衫,跟過去一樣勤苦。李崧去世後,錫爵教育子孫:世世代代祭祀李崧,永久紀念,不可改變。
周氏(周思仁,字安士)按曰:要報答李崧的大恩,應當自身廣修福德,回向亡靈:這樣才能使李崧真正受惠。如果僅僅是祭祀罷了,那麼他能否享受?還不得而知。但世俗能夠做到的,就是這樣罷了。譬如兒童在憤怒的時候,所表達的方式,不過就是啼哭而已。而這種啼哭的表達方式,除了哭以外,還有什麼益處呢?所以報恩的有效方法,就是自己廣修福德,並在心中念想:使這些福德,回向某某亡靈!神靈便會適其心願。這樣做,對自身、對亡靈、對社會,都有好處。
(事據清代周思仁《安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