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漢文帝「屈尊勞將」

華翰 整理


【正見網2011年11月12日】

本則故事出自《漢書》中的《周亞夫傳》。筆者轉引自明代張居正撰《帝鑒圖說》。這則故事,講述了漢文帝不以皇帝的尊位驕橫,降低自己的身份,到周亞夫的軍營中,恭謹肅敬的慰問將士的事實。

【原文】

文帝時,匈奴大入邊。使劉禮屯霸上,徐厲屯棘門,周亞夫屯細柳,以備胡。上自勞軍細柳。先驅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上乃使使節詔將軍曰:“吾欲入營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軍士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

至中營,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向者霸上、棘門如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注釋】

匈奴: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之一,也稱為胡,秦漢時期稱為匈奴。
棘門:古代的地名。原為秦朝的宮門,在現在的陝西咸陽市東北地區。
周亞夫:(前199-前143),西漢時期(紀元前206年-紀元8年)的著名將領,沛縣(今屬中國東南部的江蘇省)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歷史上非常有名。
勞:慰勞、慰問。
細柳:古代的地名,在今天的陝西咸陽市西南。
先驅:前導人員。
使使:派遣使節。
壁門:軍營門。
按轡徐行:扣緊馬的韁繩,讓馬慢步前行。
介冑:即甲冑。介是鎧甲,冑是頭盔。
式車:手扶車前橫木站在車上,表示恭敬。式,通“軾”,車前
橫木。

【今譯】

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匈奴勢力很強大,時常大舉入侵邊塞。漢文帝派劉禮帶兵駐紮在灞上,徐厲駐紮在棘門,周亞夫帶領軍隊駐紮在細柳,以阻擊可能南下的匈奴的進軍。文帝親自到細柳慰勞將士,當他的前導軍士,到達細柳軍營門外,對內宣說皇帝即將到來,那裡的守軍,竟不准漢文帝一行人進入。前導軍官說:“皇上馬上就要到了!”駐守在細柳的軍門都尉說:“在我們軍營當中,只有一個將軍,我們只聽將軍的命令,而不聽從天子的命令。”文帝沒有辦法,只好派人拿著旄節作為信物,去傳召周亞夫,說:“朕要進軍營慰勞將士!”周亞夫見到旄節之後,才下令:打開營門,迎接皇帝的聖駕到來。漢文帝臨進門的時候,守門的士兵又說:“周將軍有令,軍營內不許快馬行車。”於是,漢文帝按住車轡,緩緩的前進。車到軍營時,周亞夫手裡握著兵器,對漢文帝揖手致禮,說:“戎裝在身的武士,不施叩拜禮。請允許我用軍人的禮節,與陛下您相見。”文帝聽了,立即改變儀容,神情肅穆的趕緊俯身憑車還禮,並傳旨:向周亞夫表示謝意。君臣行禮完畢,漢文帝就起駕出了軍營。

隨從的群臣,都感到震驚,漢文帝感嘆道:“周亞夫才是真將軍啊!在這以前,我去霸上、棘門這兩處軍營的時候,出入都十分隨便,簡直就好像是做兒戲一般。萬一有人來劫營,駐守在那裡的將士,不就都成了俘虜了嗎?像周亞夫這樣紀律嚴明,敵人怎麼能輕易得到進犯的機會呢?”之後,漢文帝稱讚了周亞夫好長的時間。

【解析】

古人曾評論說:“周亞夫如果不是遇到漢文帝這樣寬容的君主,恐怕受到的將不是表揚,而是懲罰了!”也正因為漢文帝能容臣下守法,所以周亞夫才肯在疆場上效力。後世的統治者,自然應當以漢文帝為榜樣。

周亞夫在軍事上的才能,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治軍嚴謹方面,歷史上這才有漢文帝屈尊勞將的故事。後來到文帝去世的時候,還特意囑咐景帝:有大事可以找周亞夫商量。後來漢景三年的時候,發生了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亂,景帝讓周亞夫做了太尉,帶兵進行平叛。當時,周亞夫沒有直接援助受到攻擊的梁國,而是繞道進軍,然後再伺機擊潰叛軍。在這次戰役當中,因為周亞夫巧妙的進軍計劃,最後打敗了叛軍,恢復了大漢王朝的太平景象。這次叛亂大概持續了三個月,就被快速的平定了。戰爭結束後,大家紛紛稱讚周亞夫的用兵之道。但就在這次行動當中,梁王卻因為他沒有及時救援,和他結下了很大的仇,以致在後來做出了對周亞夫不利的事。

周亞夫作為一代名將,受到了漢文帝的高度評價,但是後來卻因為周亞夫的忠誠直言,被景帝疏遠;又因為別人從中挑撥,最終含恨死去。

我們經常聽到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法,並不是說將軍在外面行軍作戰,就可以不接受君王的命令,而是指在形式上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便宜行事。其實是為了通過這樣的說法,來加大將軍的威嚴,以便於其行使命令,以及在作戰中發揮積極性,爭取戰爭的及時勝利。國家和帝王的偉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建立並得到鞏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知人善任,並且用人不疑。要對自己任用的人,有實際的了解,給予充分的信任,然後才能使他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充分發揮出個人的積極性。這對國家和事業的推進,才能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

本文對漢文帝敬賢愛將的品德,描寫得栩栩如生;對周亞夫將軍的形像,刻畫得凜凜高節,使人肅然起敬!司馬遷的文字,真是史家之絕唱,無韻的詩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