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岳飛在武漢(四)

小陽春


【正見網2012年05月12日】

三、岳飛在湖北的後裔

1.“末代護廟人”:武昌岳王廟原指定由岳飛長子岳雲的長子長孫看護,由於歷史的諸多原因乏傳,經宗族共同協商決定由岳雷後裔承嗣。再次乏傳後,又協定由湖北黃梅岳家灣的十六世岳霆後裔承嗣。到了清光緒年間,傳至二十五世岳霆後裔岳邦銑,民國四年( 1915年)又傳至二十六世岳崇峻,1960年再傳至二十七世孫岳修圓,即宋波。(註:隨養父姓,湖北省電子科學研究所退休高級經濟師)

清末,其祖父岳邦銑作為忠烈廟守護人,經營祠堂廟宇,香火不斷,而且經常資助社會和宗族活動。辛亥革命期間,他曾與起義將領孔庚及其他革命者聯繫,參與過革命活動。其父親於民國年間接任護廟人後,就已經不再領取護廟俸祿了,當時紀飛香火田又幾經歷史變革和戰亂等原因,已被人侵占所剩無幾了,收入甚微,但他仍忠於職守,即使日子過的再艱辛也要守護住祖廟。

武漢抗日保衛戰打響後,日寇占領了武漢,大批的人都逃難去了鄉下。但岳氏家族默守著一條規定——“永遠不離開武昌”。所以就算是眾人逃難的時候,他們一家人始終都守護在祖廟周圍,從來沒離開過武漢。當時,日寇派轟炸機炸掉武昌南湖國民黨左右旗兩個軍火倉庫後,調頭到忠烈廟上空,擲下了三枚重型炸彈。岳修圓大姑媽和大哥當場遇難;小姑媽從廢墟中被救出後,精神失常而瘋癲;而其父親的雙耳被炸聾,左腿被炸斷,從此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即便是自身傷殘了,他還是奮不顧身的從廢墟中搶救出四件祖物,一是“忠烈廟”的匾額,二是岳家家譜,三是先祖們的牌位,四是紀飛香火田的同班冊。這些物品後來因文革或被毀或散失民間了。

  

中南財經大學首義會堂(原忠烈廟舊址)

到了岳修圓這輩,由於廟被毀後進而消失,已無廟可護,就只能默默在心中護廟了。為此,他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和關注岳王廟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我已年過花甲,有生之年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儘早看到武昌城忠烈廟的重建。” 

2.利川後裔:利川市都亮街道辦事處幹部岳永明是岳飛的二十六代孫,據他所保存的《岳氏家譜》記載,岳姓起於堯舜,“岳氏仲子生先龍,歷傳又有五季而生休,休生彥真,父子仕周為節度使;彥真生海,海生孟林,孟林生鉉,鉉生渙,渙生成。成遷湯陰生立,立生和,和生飛,飛生雲、雷、霖、震、霆五子”。又記,岳飛與岳雲蒙難後,“四子伏居他域,宋孝宗時,四子昭雪復朝,霖三子珂為左侍郎返遷湯陰,歷傳十一代,有貴金兄弟於明末遷魯”。岳西城老人屬“遷魯”之後的一支岳氏家族的後代。此次發現的岳飛家譜,不僅歷史脈絡清楚,而且還繪有岳飛頭像、岳氏宗廟外形,譜中還記有清乾隆皇帝游武穆廟的題詩:“重開奇秀,永佐朝幫;崇修喜才,宗耀遠賢。”

     

3.江夏後裔在武漢市江夏區流芳街的上、下岳村裡,居住著數十戶岳姓人家。據當地的《岳氏宗譜》記載的世系來看,這支岳姓乃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第三子岳霖的後裔,尊奉岳飛為一世祖,如今傳至三十餘代。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西元1365年),返遷河南湯陰的岳飛六世孫岳子忠,應集賢殿學士兼侍御史程文海之薦,被朝廷授予了湖廣漢陽府漢川縣教諭的官職,於是舉家南遷漢川。傳至十一世岳楨之時,又經歷了一次大的遷徙,明朝正統十二年(西元1147年)他任江西南昌知縣,故而攜家遷往江西。十六世孫岳起元又在清初時遷出江西,輾轉於“楚江邑省城水陸街”,繼而遷至西邊的佛祖嶺東。直至十九世孫岳致身遷至江夏流芳嶺,繁衍至今。

4.黃梅後裔:當年岳飛被害於杭州風波亭之後,秦檜密令追殺岳飛家族,岳飛家人為避滅門之禍,四散逃避,岳震(7歲)、岳霆(5歲)由忠良人士帶領由江西九江逃至黃梅縣五郞關(即今日的養馬嶺)下的聶家灣隱居,繁衍生息,世代相傳,民族英雄岳飛的血脈和精神在這裡得到傳承、光大。於是,祭岳墳、拜武穆古楓、打岳家拳、賞岳體書法、吃油炸檜、唱滿江紅,便成為了黃梅三千岳飛後裔的特殊胎記。

   

黃梅岳飛後裔不把油條叫“油條”,而叫做“油炸檜” 

5.武穴後裔:湖北武穴市下彭灣村是岳飛後人聚集的居住地。武穴市有岳飛文武學校。另外,出於對抗金將領岳飛的崇拜,香港總警司蔡建祥代表香港警察宣布,在武穴修建一座岳飛紀念學校。2006年11月21日,花橋鎮下彭小學校園內彩旗飄揚,鼓樂喧天,岳飛紀念學校教學樓落成慶典儀式在這裡舉行。(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