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7月09日】
伊尹是夏商之際著名的歷史人物,湯的謀臣,商的相國,歷佐商朝三代,官拜阿衡之職。伊尹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家、大臣、軍事家,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更是中華廚祖。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
伊尹的身世頗為傳奇,據《水經•伊水注》記載:“有莘氏女採桑伊川,得嬰兒於空桑。”《明一統志》說:“空桑澗在嵩縣南,有莘氏女採桑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中,長而相殷,是為伊尹。”也就是傳說伊水流域有一個古老的方國,名叫有莘氏。一天,一個女子採桑,聽到桑林之中有嬰兒啼哭之聲,循聲而找,發現一棵老桑樹洞中有一個嬰兒,她把嬰兒抱出來,交給了有莘氏的國君,於是國君給此嬰兒取名伊尹,收養在王宮中。
一說伊尹是黃帝時的大臣力牧的後裔,由於生長於伊水,故姓伊。取名伊尹,又叫伊摯。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在青年時期,已表現出出眾的才華。他自願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現其才幹,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他還因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當時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天中國山東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相傳是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台以供後人憑弔。但是當時有莘王並沒有答應商湯聘任伊尹的請求,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一個大國的君主向一個小國的公主求婚,這對一個小國是無比榮耀的事,有莘氏國君答應了。並命伊尹為陪送出嫁的媵臣送自己的女兒到商湯的都城亳。
據說伊尹到了商湯的王宮,並未獲立即召見,而是被王宮的管理者派遣到廚房為奴。一天,伊尹烹調了一份鵠鳥之羹(天鵝羹),侍者送給商湯品嘗後,商湯令廚師來見,伊尹這才見到商湯。伊尹從湯的滋味說到治國的大道,從政治方略談到軍事謀略。據《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伊尹認為,烹調美味,首先要認識原料的自然性質:“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 也就是儘管原料本身會有一些不好的氣味,但都能夠通過烹調製成美味佳肴。
“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也就是決定菜餚滋味的有多種因素,伊尹認為水是最基本的要素, 伊尹還提到,烹飪的用火要適度,不得違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伊尹認為調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別用心去掌握體會:“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 並且提到,烹飪的全過程集中於鼎中的變化,而鼎中的變化更是精妙而細微,語言難以表達,心中有數也更應悉心去領悟:“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 也就是要根據酸、甜、苦、辣、咸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進行精心烹飪。經過精心烹製的美味食物,才能達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的境界。
伊尹還借烹飪言國事,提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佐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後,很受啟發,從此伊尹成為商湯心目中的賢哲和智者,《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也就是伊尹成為了中華第一個帝王之師,被委以重任。而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其實就是教給商湯謀劃滅夏的方略和治國馭民之道。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伊尹曾經在與商湯的對話中以醫為喻,提到“有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伊尹還從醫食同源的角度進一步闡明,食物與藥物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係,以生薑、肉桂為例,伊尹論證:“楊朴之姜,招搖之桂”,大概意思是說常用的調味品也是常用的藥物,在烹調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溫發散作用,轉而用來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還曾經千裡迢迢到欒川景室山隱居(《史記•殷本記》載伊尹生於伊水上游,清代“耕莘古地”石碑至今尤存,史料有記載,欒川景室山為伊尹故裡。)其實質也有仰慕先人伊尹文化,追隨先哲步履的含意。
伊尹在品德及其烹調技藝、論理等方面的獨樹一幟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烹飪之聖。他雖耕於有莘國之野,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諳治國之道;既作皇帝的廚師,又作皇帝的“師仆”。他的烹飪倫理核心體現了中國菜的持中、協調,強調“和”的重要性,“和”才能把食材烹飪成佳肴,“和”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和”才能把事情做周全。
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等地中華烹飪界依然奉伊尹為中國的“廚聖”、“烹調之聖”。他所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華烹飪的不變之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