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四寒(9):曾參務益 龐德遺安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2年12月27日】

【原文】

zēng shēn wù yì ,páng dé yí ān 。

曾參務益,龐德遺安。

ㄗㄥ ㄕㄣ ㄨˋ ㄧˋ ,ㄆㄤˊ ㄉㄜˊ ㄧˊ ㄢ 。

曾參務益,龐德遺安。

【注釋】

(1)曾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縣)人,有孝名。少年時拜孔子為師,其後成為孔子學說的主要傳人之一,後代儒家尊之為“宗聖”。

(2)務益:致力於有進益的事。

(3)龐德:東漢末年的名士,本名不詳。躬耕於襄陽之南的峴山,結交諸葛亮,謂諸葛為“臥龍”。荊州刺史劉表數邀龐公入幕,屢為所拒,隱居不仕。《後漢書》以“龐公”立傳,見〈逸民列傳〉中。

【語譯】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人物故事】

《說苑》的〈敬慎〉篇中有一段故事,寫曾參生病的時候,他的孩子曾元抱著他的頭,曾華抱著他的腳。曾子對他們說,自己沒有顏回的才學,沒什麼可拿來告誡他們的,但他知道,一個君子應在增益自己的事上努力。說植物吧,花多果實少,這是天候的關係;一個人話多實踐少,這是人自己造成的。飛鳥看山是低下的,所以在山巔疊巢;魚鱉看淵是淺的,所以在水底鑽洞鑿穴;儘管如此,還是被人抓到,就是由於誘餌啊。君子如果能夠不因利益危害自己,那屈辱怎上得了身呢?官職的輕慢,是從登上顯貴地位開始;病情加重了,是在好轉時掉以輕心;災難的造成,起因於偷懶放鬆的心態;孝心不如前,是從有了妻兒開始。明察這四件事,才能做到最後還跟開始時一樣慎重。就像詩經中說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凡事都有起頭,但少有能夠堅持到最後的。

東漢名士龐德公,住在峴山南,他從不進城裡的官府,夫妻相敬如賓。當時荊州刺史劉表幾次延攬他都被拒絕。這天劉表親自前去說服他,就對龐公說:“保全自己一人可比得上保全天下?”龐公笑著說:“鴻鵠在高大的樹林中築巢,只不過想在日落的時候有所棲息;黿鼉在深淵下鑿穴,就是要在晚上有地方可以休息。說到人的取捨進退,也就像是人的巢穴,也只是各自找個可以棲身的地方罷了,跟保全天下有什麼關係!”說完龐公在田壟上放下耕具,他的妻子就在跟前除著草,劉表指著他的孩子說:“您在山裡耕作過著苦日子,不肯作官接受俸祿,以後能有什麼可以留給子孫呢?”龐公說:“世上的人都留危險給後代,如今只有我留安全給子孫。雖然我留的東西不同,不能說我什麼都沒有留下喔。”劉表聽了嘆著氣離開。後來龐公帶著他的妻子登鹿門山,說是去採藥,從此再也沒回來。

【說明】

曾參告誡孩子,凡事誠心要做好,就要堅持到底,自始至終都不可鬆懈。

龐德公不想在亂世中為官,堅持遠離無休止的紛爭,讓子孫可以平安度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