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3月05日】
一、古人重仁德,輕生命
《論語•衛靈公》記載:一天,孔子的弟子,就仁德與生命的關係,向孔子請教。他問:“老師,您總是對我們講仁德。能夠以一腔關愛來對待別人,對別人情深似海、義重如山,這種美德,確實非常難得。我也很想聽從老師的教誨,成為一個仁義君子。可是,我又非常熱愛生命。假如生命與仁德,兩者發生了衝突,我是應該顧全仁德呢?還是應該顧全生命?”
孔子聽了這話,嚴肅地說:“我沒有想到你居然說出這種話來!面對仁德與生命的衝突,怎能有絲毫的猶豫?凡是真正的仁人志士,沒有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自身仁德的。為了成全自己的仁德,他們不會留戀自己的生命。說到底,只要保持仁德,死並不可怕。”(原文是:“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位弟子,聽了這番妙論,恭敬地向孔子行禮,感到老師的話,對極了。
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向孔子詢問:“真正成為一個仁義君子,一定很不容易吧?我們應當怎樣培養自己的仁德呢?”
孔子回答說:“成為仁義君子,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仁德的培養,必須從頭做起。比方說,工匠要想把活計做好,必須先得到稱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賢良的人才,來輔助國君;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選擇仁義君子,作為朋友。只有這樣,仁德才能從人們的心中,培植、生髮出來。”
二、霍去病功績卓越,卻不住豪宅!
《漢書•霍去病傳》記載:西漢武帝時期,朝廷裡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名叫霍去病。他從小學習武藝,尤善騎射,因為才能出眾,年僅十八歲,就擔任侍中之職。
當時,漢朝為解決匈奴擾邊之患,派大將軍衛青,率軍出征。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覺得在這種時候,自己應當奮勇殺敵。上為天子出力,下為舅父分憂。於是,他跟隨衛青,多次北征,立下了赫赫戰功。
因為霍去病英勇善戰,每次打仗都沖在前面,所以衛青覺得他是一個可造之才。便不顧親戚之嫌,提拔他為剽姚校尉。
在一次戰鬥中,霍去病僅帶領八百騎兵,搶在最前面,殺入敵營,消滅了大量敵軍。還活捉、殺死了一些匈奴首領。此事傳到京都長安,震動宮中,皇帝重重地獎賞了他,以二千五百戶封他為冠軍侯。霍去病手下的軍官們,也都得到封賞。一時間,霍去病之名,天下皆知。
後來,霍去病六次領兵征討匈奴,共殲滅敵軍十一萬人,使漢朝的北方邊境,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漢武帝知道他功勞蓋世,就封他為驃騎將軍。
霍去病雖然作戰勇敢,也有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但不善於言辭,平常很少說話。絕不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就算是和別人一起討論排兵布陣,他也很少發言。其實,在這方面,他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有一次,漢武帝和霍去病,談起行軍打仗的謀略,皇帝說:“你應該好好學習古人的兵法啊,那裡邊舉了很多戰例,是可以多多借鑑、參考的。你覺得吳起、孫武的兵法怎麼樣?你要認真地學習他們的兵法。”
有道是:“好鋼用在刀刃上!”這次,到了與最高決策者交談的時候,霍去病一點也不顯得木訥,他主動提出自己的正確意見,他說:“陛下,我覺得主將,只會效仿古人的作戰力法,是遠遠不夠的!他應該根據作戰時的不同情況、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確定自己的打法。只有這樣做,才能有必勝的把握。”
“你說得很好,很好!”漢武帝見他條分縷析,說得有鼻子有眼,十分高興,著實誇獎了他一番。
過了幾個月,漢武帝為霍去病蓋了一座非常豪華氣派的住宅,並對他說:“現在,你為國家立了蓋世之功,應該住到好房子裡,才像話喲!我讓人造了一座還說得過去的宅子,你快去看看,如果滿意,就趕緊搬進去。”
但是,霍去病聽到這個消息,並不謝恩,而是站著不動,謙和地說:“陛下,請免臣罪。我不能要那座宅子!我的志向是:消滅匈奴,使國家永遠太平。現在匈奴還沒有消滅,我又怎能先為自己建立小家庭啊!(原句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一心為國的精神,使漢武帝深受感動,從此更加喜愛他了。
然而,霍去病立了那麼大的功勞,卻偏偏不長壽,二十幾歲就死了。面對這個不幸的消息,皇帝下詔,讓全體將士,都身穿黑色衣甲,對霍去病表示悼念。又將霍將軍的幼子,也封了官職。送葬的時候,軍隊從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浩浩蕩蕩。
霍去病功績卓越,卻始終沒有住進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