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9月04日】
日本一位華人的媽媽,因小學二年級的女兒遲遲未能完成讀後感的暑假作業,不得不於繁忙的工作之餘陪著女兒到圖書館借書,沒想到她在偶然之中發現了一本令她感到非常意外的繪本(日本兒童圖書)從此,她迷上了繪本,平凡焦慮的育兒生活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七歲孩子的感慨
上一期提到,孩子為完成暑假作業,雖對讀書不感興趣,卻不得不靜下心來,認認真真的跟媽媽一起讀完了關於老鼠家族爸爸與五個孩子的整個故事。並且在讀的過程中,突發感慨,讓媽媽非常吃驚。
因為孩子既不看也看不懂書前的簡介,根本不知道此書的主旨和用意是在啟發人們認識到物質的豐富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孤獨和寂寞成了現代社會最大的心理問題,希望現代繁忙的父母,能理解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真正的願望。
孩子當然不可能明白如此深刻的用意,何況只有7歲,她只是跟媽媽讀著讀著,仿佛自己變成了書中的小老鼠,一副非常理解那五個孩子的表情,完全被故事所吸引。當她讀到孩子們不停的鬧彆扭,老鼠爸爸卻只是不停的發明各種玩具給孩子,依然無法讓孩子感到快樂時,她突然很著急的為老鼠爸爸不能明白孩子們的心理發出一聲感嘆:發明這麼多東西有什麼用,大家只是很想要跟爸爸一起玩而已。
繪本的巨大作用
媽媽聽到此話,非常驚訝,這意味著,故事不僅讀進去了,而且完全打動了孩子的心,五個小老鼠的鬧彆扭的情緒,引起了她的共鳴,那幾乎就是她真正的現實生活的感受,書中寫出的正是她的心聲。
很顯然,這本書完全是站在孩子的心理和角度所寫。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孩子心理上表現出來的異常情緒,跟父母的對抗情緒,大多源自希望跟父母在一起,希望得到父母陪伴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原因而造成的,但是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太忙無暇顧及,依賴玩具和電視電腦電子遊戲等手段陪伴孩子,完全意識不到缺乏交流和關注的孩子有多麼寂寞和傷心。
當然孩子因為太小,難過時、鬧情緒時,自己也很難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為何要鬧情緒,如果孩子總是在提出要求父母一起玩兒的時候被拒絕,那麼久而久之,就會把心門關緊,不再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想法,但是會一直很鬱悶,不快樂,無法排解,變得性情急躁或悶悶不樂。就像書中五個小老鼠的樣子。
然而繪本卻能讓孩子清楚的看到自己原本埋在心底的願望和真正的鬱悶的原因,使孩子自己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不僅如此,自己的願望和鬱悶跟大家都一樣,跟其他孩子都一樣,在書中找到的共鳴,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安慰:原來大家都跟我一樣啊,都想要爸爸媽媽陪自己,並非我一個人這樣想,我的想法是正常的。孩子心中的鬱悶、孤獨和不安會得到很大的緩解。
同時,父母跟著孩子一起讀繪本,也就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鬱悶或對抗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彼此得到溝通。這位媽媽和女兒就此打開了話題。使得媽媽從新認識了自己的孩子。
從新認識女兒 讀後感輔導遊刃有餘
媽媽聽到女兒的感嘆,驚訝之餘,不禁好奇的問道:你難道不喜歡這些好玩的玩具嗎?孩子答道:不是不喜歡,但是更喜歡爸爸,想要爸爸一起玩兒。媽媽聽後若有所思,趕緊催孩子往下讀,看看書中的五個小老鼠是否真的是因為埋怨爸爸只顧發明各種東西,沒時間陪自己而鬧情緒,看看老鼠爸爸是否最後能明白這一點,讓孩子們都高興起來。
果然一切如女兒所料,書中真的接著寫道,爸爸最後實在想不出讓孩子高興的辦法,決定親自問孩子,結果真的就是要爸爸陪著一起玩兒,明白了這一點後,老鼠爸爸放下手中的工作,滿足了孩子們的願望,五個孩子終於變得開開心心不再鬧情緒了。
媽媽看到一切都如女兒所說的故事發展和結局,感到非常驚喜意外,沒想到繪本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更沒想到7歲的女兒會如此清晰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於是媽媽很快明白,孩子並不笨,是自己太疏忽了,並不真正的了解孩子。寫讀後感對不愛看書學習,成績不好的女兒來說,原本覺得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知如何輔導孩子,但是現在她改變了想法,只要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會最後懂得如何寫文章。
媽媽很快明白如何指導孩子了,她告訴孩子,所謂讀後感,就是像剛才那樣,把自己讀到的想法說出來,告訴大家你為何喜歡這本書,你對書中的老鼠爸爸有何看法,對五個老鼠孩子為何能理解,把你的理由寫出來。就像剛才對媽媽說話一樣,如果你自己對爸爸也是這樣,那就同時寫出自己的例子,讓其他的孩子與父母都讀到你的想法。
在媽媽的鼓勵和輔導下,孩子順利完成作業,也對媽媽肯定自己和明白自己感到非常高興。不曾想這一次經歷,使得不愛看書的女兒發生了出乎意料的變化,顯然女兒開始意識到跟媽媽一起讀書能讓媽媽明白自己,相信自己是個有想法的孩子,媽媽看自己的眼光都發生了變化,是驚喜,是肯定,是鼓勵。
之後,孩子不斷的跟媽媽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媽媽也開始重視孩子所說的話,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天,都讓媽媽感到原本熟悉的世界整個都變得完全不同了。那麼母女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