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詩人沈約遇見仙人的罕見史料

德惠


【正見網2024年06月23日】

沈約(公元441~513年)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梁朝吳興武康人,字「休文」。他幼遭家難,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曾因擁立梁武帝有功,為尚書僕射,遷尚書令,後轉左光祿大夫,為人不爭名利,後因觸怒武帝,受譴而死。他曾寫過一首名為《前緩聲歌》的詩。這首詩被歸類為「遊仙詩」。遊仙詩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類型,是以遇見仙人、遨遊仙境為主題的詩歌之統稱。

元朝有一本書叫《女紅余志》,作者是元朝女子龍氏。她的丈夫給妻子寫的書《女紅余志》作序,稱:「細君(夫人)龍氏」,「家多異書,夫人龍氏細閱之」,並選了其中四十多條記錄下來,才寫成《女紅余志》這本書。《女紅余志》書中記載了某首遊仙詩的序言中說:有「仙童降於郊,進余以瓊漿,味甘如飴,騰空而去」,因此此詩中才有「瓊漿且未洽,羽轡已騰空」之句。

筆者查閱古詩詞,發現「瓊漿且未洽,羽轡已騰空」這句詩正好出自於南北朝詩人沈約所著的《前緩聲歌》。但相關書籍中均無《前緩聲歌》序言部分。也就是說《前緩聲歌》的序言已經失傳,但在《女紅余志》中保留了其中的一句話「有仙童降於郊,進余以瓊漿,味甘如飴,騰空而去」。

也就是說,詩人沈約曾經真實的遇見仙童,仙童賜給他瓊漿「味甘如飴」,之後仙童「騰空而去」,因此沈約才創作了《前緩聲歌》這首遊仙詩。可見古代許多遊仙詩並非作者的想像,而是真實的神奇經歷。

資料來源:《女紅余志·瓊漿》、沈約《前緩聲歌》

原文:遊仙詩序云:「有仙童降於郊,進余以瓊漿,味甘如飴,騰空而去」。故其詩有「瓊漿且未洽,羽轡已騰空」之句。

原文:沈約《前緩聲歌》:羽人廣宵宴,帳集瑤池東。開霞泛彩靄,澄霧迎香風。龍駕出黃苑,帝服起河宮。九疑轥煙雨,三山馭螭鴻。玉鑾乃排月,瑤軷信凌空。神行燭玄漠,帝旆委曾虹。簫歌美嬴女,笙吹悅姬童。瓊漿且未洽,羽轡已騰空。息鳳曾城曲,滅景清都中。隆佑集皇代,委祚溢華嵩。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