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李崇忠篤寬厚(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9月24日】

【原文】

夏,五月,壽陽久雨,大水入城,廬舍皆沒。魏揚州刺史李崇(1)勒兵(2)泊於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附於女牆(3),城不沒者二板(4)。將佐勸崇棄壽陽保北山(5),崇曰:「吾忝守幌岳,德薄致災,淮南萬裡,繫於吾身,一旦動足,百姓瓦解,揚州之地,恐非國物,吾豈愛一身,取愧王尊(6)!但憐此士民無辜同死,可結筏隨高,人規自脫(7),吾必與此城俱沒,幸諸君勿言!」

崇沈深寬厚,有方略,得士眾心,在壽春十年(8),常養壯士數千人,寇來無不摧破,鄰敵謂之「臥虎」。上屢設反間以疑之,又授崇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諸子皆為縣侯;而魏主素知其忠篤,委信不疑。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紀三》)

【注釋】

(1)李崇:字繼長,小名繼伯,頓丘人。北魏文成皇后之兄李誕的兒子。年十四,召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鎮西大將軍。
(2)勒兵:指揮軍隊。
(3)女牆:城上短垣也,守城時藉以蔽身。
(4)二板:兩道牆板。板,片木。
(5)北山:即八公山,在壽陽城北,淮水以南。
(6)王尊:西漢元帝時人,曾任東郡太守,時黃河大水,泛溢瓠子金堤,吏民爭相逃奔,王尊不敢離開河堤一步,直到水退為止。
(7)可結筏隨高,人規自脫:結筏泛舟,就高原自圖脫難。規,圖。
(8)壽春十年:李崇以天監六年始鎮壽春,至是有七年,至天監十五年魏徵李崇為尚書左僕射,始足十年。

【語譯參考】

夏季,五月,壽陽城久雨成災,大水漫進城裡,房屋都被淹沒。北魏揚州刺史李崇指揮軍隊在城牆上泊船駐守,水不停上漲,於是爬到城牆的矮牆上,離兩道牆板那樣厚,城牆就淹沒了。將佐們勸李崇放棄壽陽城退保北山,李崇說:「我有幸為刺史守衛邊鎮,德行修養不足招致老天降災,淮南以南萬裡江山,託付於我一人身上,一旦我離開,百姓就會瓦解奔散,揚州之地,恐怕就不屬於我們魏國所有了,我豈能愛惜自己一個人的性命,而有愧王尊呢!我只是憐惜這裡的士人百姓們要無辜地與我同死,可以讓他們綁起木筏隨漲水往高處移動,人人設法脫離險境,我必定與壽陽城共存亡,請各位不要再說了!」

李崇性情深沉,但為人寬厚,有謀略,很得民心。在壽春城十年,養精壯戰士數千人,敵人來犯沒有不被打敗的,周圍的敵人稱他為「臥虎」。梁武帝多次設反間計要讓北魏對他產生疑心,又授予李崇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他的幾個兒子都被封為縣侯,以招降他;而北魏宣武帝一向知道李崇忠誠篤實,對他非常信任而不懷疑。

【研析】

李崇戍守壽春城十年,甚得民心,敵人還稱他為臥虎,其美名望高朝野,連南朝梁武帝都賞識他,屢次使用反間計,想招降他,但北魏宣武帝對他深信不疑。能夠如此受到眾人肯定,必定其有非常事跡,才能博得大家一致的讚賞。

單看壽陽城久雨成災一事,將佐勸其退保北山,如果是一般的守將,一定走為上策,但李崇將它當作是他的過錯,其修養不足,才招致天災的,決心要與壽陽城共存亡,只是憐憫無辜百姓跟著受累。他如此忠於職守,於危急存亡關頭能放下生死,無所畏懼,又能體恤士人百姓,更重要的是懂得反省努力修德,老天爺怎能不受其感動呢?當然能逢凶化吉,因為「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呀!

李崇一生對國家忠心耿耿,孝明帝時,曾經上奏表請求改邊鎮為州,文、武同時使用,恩惠、威脅一併實施,就可免去西北邊疆的後顧之憂,但被擱置沒有回音。等到後來的六鎮叛亂,孝明帝才想起此事,李崇還被派去北征,當時他已年七十了。可惜他遇到的是不明事理的君主,只能徒嘆時運不濟。

【延伸思考】

1.當一個人能放下生死時,就沒有什麼可阻擋他了。看了李崇的忠勇行為,會讓你想到什麼?
2.李崇為何能美名望高朝野,連敵人都讚賞他?
3.得士眾心,是領導者最需要具備的,所以具有哪些特質的人,最適合當領導者?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鑑》(33)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十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