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3月19日】
葛干孫,字可久,長洲人。其父應雷,以醫術知名。當時北方的劉守真、張潔古的學說沒有在南方傳播。有個姓李的,是河南名醫,在江南做官,與應雷談論,大為驚駭嘆服,因而向他傳授張、劉著作。從此江南有了這兩家學派。干孫身材魁梧,喜好刺槍擊劍用兵作戰之術。後一改向來的行事開始讀書,還通曉陰陽、律歷、星相的技藝。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順利,這才繼承父業。然而不肯為人治病,偶爾為之,總能收到奇效,名聲與金華人朱丹溪相等。有一富家女兒患病四肢癱瘓,眼睛直瞪不能進食,許多醫生治療都無效果。干孫命令將房中香料匣子、流蘇等物全部搬走,地下挖坑,將女孩放在坑中。過了很長時間,女孩手足活動,能出聲音。給她服了一粒丸藥,第二天女孩便從坑裡出來了。原因是這個女孩愛好薰香,脾臟被香氣侵蝕,所以得了此病。他治病的方法如此獨特而有效。
呂復,字符膺,鄞縣人。少年喪父家貧,從師學儒經。後因母親患病求醫,遇見名醫衢州人鄭禮之,便認真隨他學習,因而得到了古時秘方及觀色診脈藥物等書,試用常能見效。於是遍購古今所有的醫書,晝夜研究,從此出而行醫,療效神奇。他對《內經》、《素問》、《靈樞》、《本草》、《難經》、《傷寒論》、《脈經》、《脈訣》、《病原論》、《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語》、《中藏經》、《聖濟經》等書,都有考辨論證。對前代名醫如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至張子和、李東垣諸家,都有評判。其著述有《內經或問》、《靈樞經脈箋》、《五色診奇眩》、《團脈樞要》、《運氣圖說》、《養生雜言》等多種書籍。浦江人戴良選取他治病效果最顯著的幾十件事,作為醫案。他先後被委任仙居、臨海教諭,台州教授,都沒有接受。
王履,字安道,崑山人。向金華人朱彥修學醫,完全學到了他的本領。他曾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各家理論的鼻祖,後世的人都沒有超出他的範圍。至於《素問》說「傷寒是病熱」,只說了一般現象而沒有說變化,至仲景才分辨出有寒有熱,但見解講得還不透徹。他便詳盡敘述傷寒的一般現象和變化,寫成《傷寒立法考》。又認為《陽明篇》沒有提及眼痛,《少陰篇》講胸背脹滿不講疼痛,《太陰篇》講沒有喉干,《厥陰篇》講沒有睪丸萎縮,文字必定有脫漏。於是將三百九十七條治療方法,刪去其中重複的二百三十八條,又加以增補,仍為三百九十七條療法。深入論述內外傷原因的異同,與《中風》、《中暑辨》合併一起,題名《>f洄集》,共二十一篇。又著有《百病鉤玄》二十卷,《醫韻統》一百卷,行醫者無不遵奉。王履善作詩文,又能繪畫。曾經遊覽華山頂峰,作畫四十幅,遊記四篇,詩一百五十首,為當時人所稱道。從滑壽以下五人,都生於元代,至明代初年才去世。
(出《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