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守道蒙福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15日】

【原文】

先是,太祖嘗謂居正(1)曰:「自古為君者鮮(2)克正己,為臣者多無遠略,雖居顯位,不能垂名(3)後代,而身陷不義,子孫罹殃(4),蓋君臣之道有所未盡。吾觀唐太宗受人諫疏,直詆其非而不恥。以朕所見,不若自不為之,使人無異詞。又觀古之人臣多不終始,能保全而享厚福者,由忠正也。」

(出自《宋史・卷二百六十四・列傳第二十三》)

【注釋】

(1)居正:薛居正,字子平,開封浚儀人。少好學,有大志。清泰初,舉進士不第,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儻,識者以為有公輔之量。逾年,登第。
(2)鮮(音顯):很少。
(3)垂名:留名。垂,傳留後世。
(4)罹(音離)殃:遭受禍害。罹,遭受苦難或不幸。殃,禍害。

【語譯參考】

從前,宋太祖曾經對薛居正說:「自古以來當國君的很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作為朝廷大臣的大多沒有遠大見識及謀略,雖然位居顯要位置,卻不能留名於後世,而一旦做了不仁不義之事,他的子孫還要受株連遭禍害,這都是君臣不能各自儘自己的職責造成的。我看唐太宗收到臣下的諫疏,直截了當地批評指責過錯,他不認為這是恥辱。依我看,這不如不做那些錯事,使臣下沒辦法提出不同意見。又看到古代做大臣的大多有始無善終,能善終保全晚節而享受榮華富貴的,都是忠誠正直的人。」

【研析】

宋太祖對薛居正論及君臣宜各自儘自己的職責,此番道理淺顯易懂,然能力行者卻寥寥無幾,因人處在社會大染缸中,放不下名利,拋不開物質慾望,縱使歷朝歷代的教訓殷鑑不遠,但同樣的錯誤,仍一再重蹈覆轍,似乎多數人,難以堅守正道,總是在紅塵中載浮載沉,才導致無法萬世留芳,甚至禍延子孫,宋太祖可說有感而發。而根據史書對薛居正的記載,他生性孝順寬容儉樸,不喜好細察苛求。可見他具有孝順、節儉、待人寬厚、不苛刻等品德高尚的情操,所以他自參政至為相,總共十八年,皇帝的恩遇始終沒有廢弛。因為他能守道,故能享受福澤,正符合太祖之言,是個忠誠正直的人,此驗證了真理是經得起考驗的,人唯有守正道,才符合宇宙之理。

【延伸思考】

1.請你從周遭去檢視,有德之人,是否有較高之福分且能善終?
2.薛居正認為宋太祖言之有理,所以力行之。你是否也曾聽(或看)過哪一句話,讓你終身難忘,將它當作座右銘的?
3.宋太祖認為,與其錯了才納諫,不如不為。請你就此言,論述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一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