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宋太宗親臨戰地督戰攻北漢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14日】

【原文】

壬申,夜漏未盡(1),帝幸(2)城西督諸將攻城。天武軍校荊嗣率眾先登,手刃數人,足貫雙箭,中手炮,折碎二齒,帝見之,亟(3)召下,賜以錦袍銀帶。嗣,罕儒兄孫也。先是帝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劍舞,皆能擲劍於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見者無不恐懼。會契丹遣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數百人袒裼(4)鼓譟(5),揮刃而入,跳擲承接,曲盡其妙,使者不敢正視。及是巡城,必令舞劍士前導,各呈其技,城上人望之破膽。帝每擐甲冑(6),犯矢石,指揮戎旅,左右有諫者,帝曰:「將士爭效命於鋒鏑(7)之下,朕豈忍坐觀!」諸軍聞之,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凡控弦之士數十萬,列陣於乘輿前,蹲甲交射,矢集太原城上如刺蝟毛焉。捕得生口,雲北漢主城中市所射之箭,以十錢易一矢,凡得百餘萬,聚而貯之。帝笑曰:「此箭為我蓄也。」及城降,盡得之。

(出自《續資治通鑑・第十卷》)

【注釋】

(1)夜漏未盡:黑夜還沒過去。
(2)幸:封建時代帝王到達某地。
(3)亟(音及):急切。
(4)袒(音坦)裼(音西):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
(5)鼓譟:擊鼓呼喊。噪,同噪,許多人大喊大叫,喧譁,鼓動。
(6)擐(音換)甲冑:穿戴盔甲。擐,穿。
(7)鋒鏑(音迪):刀鋒箭鏃。鏑,箭頭。

【語譯參考】

二十四日,黑夜還沒過去,宋太宗親臨太原城西督促眾將攻城。天武軍校荊嗣率領士眾首先登城,親手砍殺多人,腳被兩支箭穿透,被手炮擊中,打碎二顆牙齒,太宗看見了,立即召他下來,賜給他織錦大袍、銀制腰帶。

荊嗣,是荊罕儒哥哥的孫子。先前宋太宗挑選各軍勇士幾百人,教他們舞劍,都能將劍拋擲到空中,再躍起身體從左右接住,看到的人沒有不恐懼的。遇到契丹派遣使者來進貢,太宗在便殿賞賜宴飲,就叫出劍士給使者看,幾百人袒露身體擊鼓呼喊,揮舞長劍進入,跳躍拋擲旋轉接承,竭盡其妙,使者嚇得不敢正視。到這時太宗巡城,必定命令舞劍勇士前面引路,各人呈獻技巧,城上北漢人望見後心驚膽喪。

太宗經常穿戴盔甲,冒著飛矢流石,指揮軍隊,左右侍臣有人勸諫,太宗說:「將士爭相在刀鋒箭鏃下效力拚命,朕怎麼忍心坐著觀看!」各軍將士聽到了,人人勇猛百倍,都冒死登城。持弓的戰士總共有數十萬,在太宗前面布列戰陣,重疊鎧甲交相發射,箭聚集在太原城上如同刺蝟的毛。抓到活口,說,北漢少主在城中收買所發射的箭,用十文錢換一支箭,共得一百多萬支箭,聚集起來儲存。太宗笑說:「這些箭是為我積蓄的。」等到太原城投降,獲得全部收藏的箭。

【研析】

諸將攻打北漢時,宋太宗冒著危險,親臨戰地督戰,對整個作戰而言的確起到相當大的激勵作用。首先擺出平常訓練有素,足以揚威敵國的舞劍勇士,對敵人先來個心理作戰,讓他們心驚膽喪。接著冒飛矢流石之險,親自指揮軍隊,讓各軍將士,感動的奮勇作戰。在敵消我長之下,攻敵策略已成功在望,所以當捉到活口時,可以很自豪地說,北漢收買他們所發射的箭,是為他積蓄的。顯然宋太宗甚有自信,他此戰定可攻下太原城。因為他對待部屬,能及時獎勵、激勵士氣,又善用攻心為上的策略,挫敵人銳氣,所以此戰當然誠如他預估的勝算在握了。

【延伸思考】

1、各軍將士為何願意替宋太宗效命,請你分析原因。
2、當你的一言一行,足以感動別人時,自然人們願意替你做事。你認為如何做才能感動人心呢?
3、獎懲是制約一般人的好法子,表現好進行獎勵,讓他們再接再厲;有過錯及時懲罰,達到嚇阻效果,古今皆然。但若除去獎懲作為誘因,是否還有其它替代方法讓人們願意自動自發的做事?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一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