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夫妻盡忠孝 神草施善報(外四篇)

華翰


【正見網2010年07月30日】

一、飲食不忘親

趙宣子要到絳地(今屬山西)去,途中看到在桑樹下,睡著一個飢餓的人。

趙宣子送給他兩塊干肉。他十分感激,拜謝接受了,卻不敢吃。問他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我有老母在家,我想把這麼好的干肉,拿回去送給母親食用。”趙宣子於是又另送給他兩塊。

那人如獲至寶,再次拜謝而去。

二、骨肉不可負氣失歡

至親骨肉之間,彼此翻臉失和,有的僅僅起源於極為細微的小事,而結果鬧得不可開交。這種狀況,只是由於雙方各自負氣不相讓,不願先退一步。

骨肉至親朝夕聚居一處,不可能沒有一些失和之處。失和之後,如果有一個人,能夠首先放下架子,與對方平心靜氣的交換意見,那麼彼此往來交際,就會復歸於好,如平時一樣。

這個道理,敬請世人深思。

三、夫婦盡忠孝,神草施善報

儲福是明代洪武初年的無錫人,作為戍卒,服役在“燕山衛”的軍營中。他平生傾慕顏真卿(見注)和文天祥的為人氣節。

建文末年,燕王(明成祖)起兵靖難,儲福帶著母親、妻子逃離燕王所在的“燕山衛”。等到明成祖攻入南京,即位稱帝之後,下詔登錄原來逃離衛所(即“燕山衛”)的戍卒,重新入伍,儲福仰天哭號說:“我雖然是一個地位卑賤的士兵,按照道義,不能歸順叛逆(儲福認為明成祖是搶奪帝位,屬於叛逆)。”於是日夜呼號,不食而死。

儲福的妻子范氏,年僅二十歲,事奉其婆母十分謹敬周到,每次哭泣悼念其丈夫,都要走入山谷之中,因為不想讓婆母聽到自己的悲哭之聲。

她與婆母,家計貧乏,無法維持生活。有一天,在她前去山澗小溪邊洗衣服時,發現溪邊有很多可用來編織蓆子的草,於是,她經常割取這種草,織席賣錢,來贍養婆母,家庭生活漸漸豐裕,得以較好的孝養婆母,繼續生活下去。

婆母去世後,范氏就在婆母的墳墓旁邊,結廬居住,活到八十多歲,才故去。

范氏去世後,可用來編織蓆子的那種草,從此不再生長了。

當地的百姓,都認為儲氏夫婦,是道義高尚的人。而那種草,就是上蒼獨賜給范氏,以活其家、以全其志的神草啊!

註:

顏真卿:709--785年,唐臨沂人。開元進士,曾以平原太守起兵抗擊安祿山。官至刑部尚書,封魯國公。後被叛賊李希烈所害。他又善書法,為世所寶,人稱顏體

四、 父在不受官

本朝(明朝)的徐玩,生性純孝,其母去世,父親也染上了危險的致命之疾。他於是熟讀各種醫書,摸索出治病的良方,把父親從痼疾沉疴中,挽救了回來。

徐玩共有叔伯兄弟六個人,視為同胞一樣;他撫養孤苦的侄兒,如同自己的兒子一樣;他教育自己的外甥,就像教育自己的孫子一樣。

後來上司要他以貢舉的途徑,赴禮部參加考試,進而授予官職。徐玩卻堅持不去,並說:“我父親還健在,我平日外出回來稍微遲一點,父親就要倚門等待。我何必還要丟下父親在家,辛苦跋涉三千裡,參加考試以換取一官半職呢?”

五、“余雖小人,何忍殺義士!”

杜林:東漢人,字伯山。博學多聞,時稱通儒。初客河西,逼於隗囂而不屈氣節。後被光武帝劉秀召為侍御史。官至大司空。

杜林的弟弟杜成去世後,隗囂(見注)允許杜林扶靈柩歸葬其弟杜成於故鄉。杜林走後不久,隗囂又反悔了,心想:不可放走了杜林!於是,他命令刺客楊賢,前去追殺杜林。

楊賢追上了杜林以後,看到杜林竟親自推著小車,正在悲痛、辛苦的運送著弟弟的靈柩回鄉。楊賢於是感嘆說:“當今天下,有誰能夠象杜林這樣行義呢?余雖小人,何忍殺義士?”

於是,決定拒絕執行隗囂的命令,急忙逃走了。

隗囂:東漢成紀人,字季孟。王莽末年,占據隴西,稱四州上將軍。先附更始,旋歸劉秀,後又叛附公孫述。最終為漢軍所敗,奔西城而死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