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11月10日】
一、知過則改,見善則遷
宋朝的陸九淵說:“學習的人不謙虛,好勝心很強。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認為自己完全正確。哪有這樣的道理?”
“古人非常看重知錯即改,見賢思齊。今人卻自以為是,被人指出錯誤,顯出驚愕的樣子,甚至心生氣恨。所以,今人要學習古人那樣的謙虛。”
二、都要從自身做起!
魏文侯問狐卷子(人名):“父賢,足以依靠嗎?”
狐卷子答:“不能。”
魏文侯問:“子賢,足以依靠嗎?”
狐卷子答;“不能。”
又問:“兄賢、弟賢,足以依靠嗎?”
又答:“不能。”
再問:“臣賢,足以依靠嗎?”
再答:“不能。”
魏文侯勃然大怒說:“我問了你五種人,你都說不足以依靠,為什麼?”
狐卷子答道:“父賢沒有超過堯的,但他的兒子丹朱卻不肖;兒子賢沒有超過舜的,但他的父親瞽瞍,愚蠢得有目不能分別好惡;兄賢沒有超過舜的,但他的弟弟象傲慢無禮;弟賢沒有超過周公的,但他的哥哥管叔鮮和蔡叔度,因亂國被殺;臣賢沒有超過商湯和周武王的,但他們的君王夏桀和殷紂王,卻遭到討伐。依賴別人,不能長久。修身、齊家和治國,都要從自身做起,一味的依靠別人,哪裡能靠得住呢?”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明道先生(程顥1032-1085年,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說:“堯時,有人取他山之石,用來造玉。玉是溫和潤滑的東西,如果把兩塊玉放在一起互磨,一定磨不成好樣子。所以,需要另外用一個質地堅硬石頭當磨具,才能把玉磨好。譬如,君子和小人相處時,君子因受小人欺凌,而退避自省,時時忍耐,動心忍性,增益預防。這樣,便可悟出道理,取得長進。”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