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叢談:同中出異,熟裡求新

莊敬


【正見網2016年05月28日】

文藝創作,貴在出新。清代人李笠翁說:“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但是,怎樣才能出新呢?不錯,開拓題材新領域,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能出新;從生活中,發掘他人未曾留意的新主題,道出他人筆下沒有的新意,也能出新。除此以外,卻還有一個出新的重要途徑,那就是:變換構思角度,同中出異;寫出獨特感受,熟裡求生。就像高明攝影師,你從正面拍攝此景此物的形像,他從側面領略此景物的風采,我則改取俯角、仰角,這樣也能出新展奇,攬他人所未攬之勝,現他人所未現之姿。

這種在構思角度上刻意運心,努力做到同中出異、熟中求新的作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很常見,歷代吟詠楊柳的詩歌,多不勝數,單是借折柳以寄託離別之情的佳什,就不在少數。但由於詩人們能夠不斷變換構思角度,就使這類作品,千姿百態,各具新意。請看下邊古人寫的詠柳詩:

一、李商隱的《贈柳》:
章台從掩映,
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
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
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
青樓撲酒旗。

二、李商隱的《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
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帶斜陽又帶蟬!

三、唐彥謙的《垂柳》:
絆惹春風別有情,
世間誰敢鬥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
餓損纖腰學不成。

四、李山甫的《隋堤柳》:
曾傍龍舟拂翠華,
至今凝恨倚天涯。
但經春色還秋色,
不覺楊家是李家。
背日古陰從北朽,
逐波疏影向南斜。
年年只有晴風便,
遙為雷塘送雪花。

五、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
半朽臨風樹,
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枝柳,
長慶二年春。

古人同是寫楊柳,各抒胸襟異千秋。千首萬言不重複,這就叫做詩壇創新的高手!

蘇東坡有詩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從實際出發,善於發現生活中蘊藏的美,尋求新的表現角度,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那麼,即便是被人寫過了的題材和主題,也依然能夠做到:同中見異,熟中出新!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