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評註:囫圇吞棗

王舍微


【正見網2025年04月28日】

【典故出處】   

語本《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卷三.趙州大蘿蔔頭》: 

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州云:「鎮州出大蘿蔔頭。」這僧也是個久參底,問中不妨有眼,爭奈趙州是作家,便答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可謂無味之談,塞斷人口。這老漢大似個白拈賊相似,你才開口,便換卻你眼睛。若是特達英靈底漢,直下向擊石火裡,閃電光中,才聞舉著,剔起便行。苟或佇思停機,不免喪身失命。江西澄散聖判,謂之東問西答,喚作不答話,不上他圈繢。若恁麼會,爭得遠錄公云:「此是傍瞥語,收在九帶中。」若恁麼會,夢也未夢見在,更帶累趙州去。有者道:「鎮州從來出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從來參見南泉,天下人皆知。這僧卻更問道:『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鎮州出大蘿蔔頭。』」且得沒交涉。都不恁麼會,畢竟作麼生會?他家自有通霄路。不見僧問九峰:「承聞和尚親見延壽來,是否?」峰云:「山前麥熟也未?」正對得趙州答此僧話,渾似兩個無孔鐵錘。趙州老漢是個無事底人,你輕輕問著,便換卻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崙吞個棗。  

〔註解〕  

典故或見於《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  

趙州:釋從諗(西元778∼897),唐高僧。精心玄悟,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主張真正的見性,身邊事物隨手拈來,啟人禪機。昭宗時圓寂,年一百二十,諡真際禪師,世稱為「趙州古佛」。  

南泉:釋普願(西元748∼834),唐高僧。精練玄義。貞元十一年,掛錫池陽南泉山,自建禪齋,足不下南泉三十餘載。有「南泉斬貓」公案留世。  

鎮州:地約在今河北正定縣一帶。後漢時稱鎮州,宋代初期延用,後升為真定府。  

九峰:生卒年不詳。曾受法於延壽禪師。  

延壽:釋延壽,生卒年不詳。棄吏出家,五代時於杭州永明寺,倡導禪淨兼修,發揚「淨土思想」,圓寂後賜號「智覺禪師」。  

渾崙:同「囫圇」、「渾淪」。指整個的,完整的。  

〔參考資料〕  

《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  

而今不欲窮理則已,若欲窮理,如何不在讀書講論?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終不成又學他,於章句外別撰一個物事,與他鬥。

【釋義】   

「囫圇吞棗」之「囫圇」,典源作「渾崙」。「渾崙」同「囫圇」。囫圇,整個。「囫圇吞棗」指吃棗子時不加咀嚼,把整個都吞下去。後用「囫圇吞棗」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參考詞語:渾崙吞棗;渾掄吞棗;渾淪吞棗;鶻崙吞棗。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岩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迴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咽,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岩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評註】 

這則成語出自禪宗的一段「打機鋒」公案之後的評述:「一似渾崙吞個棗」。從紅棗的生長過程看,棗樹開花時,紅棗尚未屬無形;紅棗胚胎之始,有形而無核;紅棗再長大,棗核便有了形質。好似「混沌初開,乾坤始奠。《幼學瓊林·卷一·天文》」 直至長大成熟,棗肉開始變大而逐漸脆甜,棗核也變得越來越硬,愈加尖長。紅棗的生長過程正如《列子.天瑞》中所云:「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待紅棗成熟後,棗肉脆甜,但棗核尖尖,若誤吞下便會有危險。有一利必有一弊,這也體現出相生相剋,正反同出之理。   

【評析】 

《易傳·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闡述:「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一枚紅棗的生長過程與宇宙的形成有相似之處,從無形到有形;進而由混沌到陰陽兩分。或長或短,都在成住壞滅的發展規律與循環之中。渾淪吞棗,在紅棗初始,棗核未形成時尚可,但也沒有什麼味道。紅棗成熟兩分後,只能選食果肉,細嚼來咽,摒棄棗核。也就是說,紅棗生長過程是一分為二,果肉愈甜,棗核愈堅,對比愈加鮮明;反過來看,逆過程便是合二為一,重歸混沌、無極,意味著從有形歸於無形,返本歸真。世間的善與惡亦同此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道德水準下滑愈遠,善與惡的表現愈加鮮明、激昂與對立,人世間的酸甜苦辣滋味越加厚重、濃烈;而向上提升便是歸於恬淡、平和與渾涵的過程,人將沐浴陽光的普照,回歸和祥與安然。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