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 七絕(五十六)中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5月1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 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zhōng qiū
中秋

sū shì
蘇軾

mù yún shōu jìn yì qīng hán,
暮雲收盡溢清寒,
yín hàn wú shēng zhuǎn yù pán。
銀漢無聲轉玉盤。
cǐ shēng cǐ yè bù cháng hǎo,
此生此夜不長好,
míng yuè míng nián hé chù kān?
明月明年何處看?

ㄓㄨㄥ ㄑㄧㄡ
中秋

ㄙㄨ ㄕˋ
蘇軾

ㄇㄨˋㄩㄣˊㄕㄡ ㄐㄧㄣˋㄧˋㄑㄧㄥ ㄏㄢˊ,
暮雲收盡溢清寒,
ㄧㄣˊㄏㄢˋㄨˊㄕㄥ ㄓㄨㄢˇㄩˋㄆㄢˊ。
銀漢無聲轉玉盤。
ㄘˇㄕㄥ ㄘˇㄧㄝˋㄅㄨˋㄔㄤˊㄏㄠˇ,
此生此夜不長好,
ㄇㄧㄥˊㄩㄝˋㄇㄧㄥˊㄋㄧㄢˊㄏㄜˊㄔㄨˋㄎㄢ?
明月明年何處看?
  
【作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湄州眉山(在今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生於北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享年六十五。二十一歲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反對新黨王安石變法而自求外職,後多次被貶,但在各地為官清正,口碑甚佳。為北宋大文豪,其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成就極高,是中國文藝史上罕見的全才。其詩善用誇張比喻,清新豪放而獨具風格。散文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

【注釋】

(1)中秋:黃曆八月十五日。
(2)暮云:傍晚的雲。
(3)溢:漫出外流;充滿。
(4)清寒:指月色清朗而帶寒意。
(5)銀漢:連綿如河的星群,又稱銀河。
(6)玉盤:指月亮。
(7)看:屬“平仄兩讀”字,由詩中格律決定平仄,這裡讀第一聲(平聲)。

【語譯】

黃昏時分雲氣散盡,月光透出清寒,星河靜靜的轉動著月亮。此生此夜的美景無法長久,如此皎潔的明月,明年將到何處觀賞呢?

【詩中有話】

暮雲散去後,明月有如除去了薄紗,露出清冷的月色。又圓又亮的中秋月就像白玉盤一般,在銀河中無聲的流轉。但好景不常,明年又能到哪裡看這冰清玉潔的月亮啊?

蘇軾長期流放外地,這首詩作於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到徐州(今屬江蘇)任職後,弟弟蘇轍到此相聚,過完中秋蘇轍就要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離別前夕蘇軾回想一生中幸福的短暫,感慨“此生此夜不長好”。蘇軾寫下這首詩的前一年(1076年)還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蘇轍在齊州(今山東濟南)任職,蘇軾中秋賞月時懷念其弟,曾寫了名傳千古的《水調歌頭》(注)。七年來兄弟第一次於中秋佳節一同賞月,就是在徐州的逍遙堂,這也是他們共度的最後一個中秋夜。

晚唐吳融有句詩:“月不長圓花易落!”世間的良辰美景轉眼即逝,沒有人能永遠留住幸福,就如蘇軾《水調歌頭》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心胸曠達的人能看淡人生的悲歡離合,就像月有圓缺的自然變化,不必太在意。若非要留住此生此夜的相聚,就如執著花好月圓一樣毫無意義了。

註: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